習近平政治經濟學解碼
2016-03-13 13:10:44??來源:新華視點微信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 關鍵詞七:供給側 【直通兩會】 3月8日,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有代表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加快湖南制造強省建設提出建議。習近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原聲回顧】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說。這是媒體公開報道中習近平首次提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幫你讀懂】 何謂“供給側”?簡單而言,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于“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如鼓勵企業創新、促進淘汰落后、降低稅費負擔等。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今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習近平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 關鍵詞八:開放型經濟 【直通兩會】 3月5日,習近平在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談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他說,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要深化完善基本體系,突破瓶頸、疏通堵點、激活全盤,聚焦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原聲回顧】 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善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范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說。 【幫你讀懂】 習近平曾在國內和國際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今天的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開放,既可以利用全球資源發展自己,也可以讓世界搭乘中國機遇的順風車,實現互利共贏。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 APEC北京會議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并取得實質性進展,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繼成立,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股東,人民幣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入籃”……一系列扎扎實實的倡議與行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中國力量和智慧,增強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 正如習近平所說,“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 |
相關閱讀:
- [ 03-13]陳經緯委員:習近平提“三個沒有變”給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
- [ 03-13]政協委員:習近平講話為非公經濟發展安上“定盤星”
- [ 03-13]習近平講話為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提供指南
- [ 03-13]習近平提“親”“清”二字的歷史淵源
- [ 03-13]七天五次講話!習近平兩會為這五種人“撐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