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人民群眾都要到烈士陵園給烈士掃墓,舉行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深情緬懷為維護國家的尊嚴,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獻出寶貴生命的無數英烈。蒼松翠柏,綠水青山,人們神情凝重,公祭先烈、緬懷先烈。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莊嚴肅穆的儀式激發民眾的感恩追憶之情。一座座墓碑就是一段段豐功偉績的陳列,一個個名字鐫刻了眾多感人的故事和熾熱的情懷,一束束鮮花寄托了最深情的懷念和最崇高的敬意。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無私奉獻精神在此刻顯得格外生動,啟迪靈魂,激發勤奮的斗志。 清明節還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節點,此時氣侯變暖,降雨增多。農諺有云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廣闊田野上辛勤勞作的身影們,撒下了希望的種子,孕育了新一年的希望。 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時節,踏青、植樹、郊游等各項戶外活動也蓬勃開展,追思緬懷的感傷之余,還融合了尋春探春賞春的歡樂氣氛。穿梭于城市森林的我們,在秀美山水、盎然春意中放松自我,愉悅身心,讓清明節又增加了親近自然、撫今憶昔、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的厚重意義。 總而言之,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與無比豐富的內涵。清明節不僅是中國孝道文化的莊重傳承,也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串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血脈的重要情感鏈條,還是人們走進自然、怡情養心的踏春之旅,生動詮釋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凝聚著民族的文化源泉與情感歸屬。而在當下,感念前人的艱辛,傳承先輩的美德,感恩盡孝、愛護環境理當成為人們在清明節的共識。 節日文化的形成和流傳是時代變遷和文化嬗變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標尺。清明節要遵從厚養薄葬的優良傳統,杜絕鋪張浪費、奢靡祭祀,樹立綠色環保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風,回歸節儉崇德追思的清明節本義。近年來,網絡祭奠、獻花遙祭、清明詩文會等為清明祭掃增加了新的紀念形式,人文紀念、文明祭祀、節約環保的綠色過節方式也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
相關閱讀:
- [ 04-03]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 [ 04-03]清明小長假第一天 廈門市各墓園迎來祭掃高峰
- [ 04-03]清明掃墓別忘了革命英烈散葬的孤墳
- [ 04-03]清明祭掃先烈 溫“故”方能知新
- [ 04-03]清明節緬懷祭祀也需創新先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