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要看到,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持續增強,2015年貢獻率已達66.4%,消費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基礎力量。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潛在的消費大國。在人均GDP已處于8000美元左右的關口,潛在消費正加快轉化為現實消費。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多年來首次超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極具象征意義,標志著兩者對經濟貢獻的此消彼長。事實上消費的活躍程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所體現的結果更大,這是因為當前消費趨于活躍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費結構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的典型標志就是服務性消費比重上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并不包括服務。比如,2015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幾乎零增長、利潤下降2.2%的情況下,體育用品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都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各地群眾參與式的馬拉松比賽日趨活躍,凸顯了健康、健身、運動需求的增長;2015年電影票房增速接近50%,2016年增速進一步加快;2015年居民購買人身險比上年增長25%,其中健康險增長超過50%,這些數據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消費結構升級的廣闊空間。 更重要的,我們應該看到創新驅動成效日益顯著。2013年至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4%,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4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年均分別增長9.9%和14.4%,增速分別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6個和10.2個百分點。2015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21.7%,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機器替代人”的自動化升級需求。2015年IT設備制造投資增長13.3%、IT服務業投資增長34.5%,均明顯高于制造業8.1%的增速,表明信息化推動的產業升級將進一步深入。 創新的貢獻與科技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加有著密切的關聯。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達到2%,預示著這個國家的創新活動進入活躍期。美國、歐洲和日本分別于上個世紀的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達到這一目標,我國于2014年達到2%,2015年進一步上升至2.1%,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截至2015年底,我國有效專利和有效發明專利分別為547.8萬件和147.2萬件,分別比2012年增加了196.9萬件和59.7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6.3件,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以及歐洲商業管理學院共同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的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29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與高收入經濟體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除此之外,綠色發展不僅有利于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推動經濟增長。比如2015年新型能源(核電、風電以及其他新型能源)發電4375億千瓦時,比2012年增長1.3倍;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1.6倍,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2015年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投資增長24.4%,2016年1-2月增速高達37.8%,大大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左右的增速。 總之,無論從當前的經濟增速看,還是從經濟增長的動能轉換看,我們都沒必要對中國經濟過度擔憂,而應該充滿信心。當然,新動力的持續增強,根本上還需要依靠改革的推進。要認識到,改革和創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長久的艱巨的任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經濟運行尤其是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此造成經濟的短期波動都是正常的,應該從基本面并通過長遠的視角觀察中國經濟,要增強定力,不要因為對經濟短期波動的過度擔憂而失去對改革和創新的耐心和決心。或許,美國經濟2015年GDP增速從一季度的2.9%漸次下滑到四季度的1.9%并未引起社會的恐慌,可以對我們理性、冷靜看待經濟短期波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
相關閱讀:
- [ 04-09]福建省檢察院省工商聯聯合調研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情況
- [ 04-08]最高法公布10起典型案例 平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
- [ 04-08]“網紅經濟”:靠“低節操”吃飯走不遠
- [ 04-08]融僑開發區經濟指標穩中有升 實現首季開門紅
- [ 04-07]歐洲央行行長:資產購買計劃將拉升歐元區經濟
- [ 04-07]趙晉平:客觀認識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影響
- [ 04-07]日媒:如果特朗普當總統 日本外交只能“捧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