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評估中國法院信息化:法院與公眾實現微距離
2016-04-12 12:1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 中新網北京4月12日電(吳合琴張尼)1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發布《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對中國法院的信息化進展、成效及應用進行了第三方評估。評估報告顯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創新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進一步節約了司法成本,實現了法院與公眾的“微”距離。 開啟“互聯網 打擊老賴”新型執行模式 評估結果顯示,以互聯互通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在服務民眾、提升審判質效、強化司法執行、推動司法公開、助力司法改革、推進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下,各地法院涌現出各具特色的法院信息化服務樣本,為審判執行服務,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如深圳中院首創的鷹眼查控網,迅速開啟了法院“互聯網打擊老賴”的新型執行模式,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評估報告認為,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全國法院開辟了司法為民的新領域和新窗口,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 “流動法庭車”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 評估報告顯示,法院通過信息化建設,將“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隨著法院信息化水平的逐漸提升,各級人民法院踐行司法為民,采取打造流動法庭車方式等,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流動法庭車是法院專門為法庭定制的巡回審判用車,其本質上是一個具有移動性、配有高科技裝備的數字法庭,目的是方便邊遠地區公眾訴訟、就地開庭審理、調解鄰里糾紛、接受法律咨詢、開展法制宣傳。流動法庭車極大地拓展了法庭工作空間,延伸了司法治理的杠桿。? 開辟溝通新渠道 實現法院與公眾“微”距離 評估報告認為,法院信息化建設縮短了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新媒體是近年來法院創新公眾溝通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各地法院利用手機APP、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即時互動、實時參與的優勢,使當事人和法院之間實現即時互動,按需獲取信息,隨時參與溝通。 報告稱,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創新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進一步節約了司法成本,人民群眾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實現法院與公眾“微”距離。 呼吁加強法院信息化人才隊伍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評估報告將信息化隊伍建設給予大篇幅介紹。評估報告指出,從全國范圍來看,各級人民法院雖然建成了一支信息化隊伍,但人才隊伍建設仍然存在短板,不能滿足信息時代審判業務發展需要。一些法院信息化建設人才匱乏,不能適應法院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為此,評估報告建議法院要培養一支專業技術和司法業務都精通的隊伍,使技術和業務最大限度地實現融合。 對于法院信息化的人才隊伍培養,報告建議,要注重從具備一定法律知識、了解審判執行業務又精通信息技術的人員中選擇優秀人才,充實到信息化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中;又要打通人才交流渠道,鼓勵在各類科研院所、知名企業中任職的優秀人才到法院從事信息化工作,還要加強信息化管理,加大技術人才與法院審判執行業務部門的聯系,使其了解審判執行業務,熟知法院業務部門的實際需求。(完) ? |
相關閱讀:
- [ 04-12]省法院召開全省法院黨的建設工作會議
- [ 04-12]省法院開展“反家暴”主題開放日活動
- [ 04-12]浦城法院聯動執結一起涉民生積案
- [ 04-12]女子美容整形抽脂致殘 法院判定醫院賠償23萬
- [ 04-12]省政府與省法院聯席會議召開 閩全面完成縣級紀委內設機構調整改革
- [ 04-12]省政府與省法院聯席會議召開:規范破產重整 化解信貸風險
- [ 04-11]女子美容整形抽脂致殘 法院判定醫院賠償23萬
- [ 04-11]澳門終審法院不受理前檢察長何超明被羈押上訴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