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踏上安哥拉的土地時,那里破敗的街巷、低矮的土房子、黑臭的河流和罵罵咧咧的黑人,一度讓劉明感到害怕、后悔。如今,重新背起書包,在校園里安靜地上著課,他卻異常感恩那9個月,“很懷念大西洋的風,以及熱愛唱歌跳舞的人們。這段經歷也讓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出生于1992年的劉明,是武漢紡織大學環境工程學院給排水專業2012級學生。大一時,他成績綜合排名全班第一,大二時綜合排名全班第三,是公認的學霸。可在一年前的大三下學期時,他做了個令人驚訝的決定,申請休學去非洲當建筑工。 不顧家人老師反對 執意去安哥拉當建筑工 “什么,去非洲當建筑工人?腦子有毛病吧。”昨日,回憶起去年3月初,劉明說起要申請休學的決定時,他的姐姐劉慧說,家人覺得他的想法太不可思議,“我們家雖然是團風農村的,但他從小到大也沒吃過什么苦,一直在讀書嘛。當時還以為他是受了什么刺激隨便說說呢。” 武漢紡織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分黨委副書記張莎莎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當時聽到劉明這個想法,老師們都非常反對,“他在學院是‘明星學生’,去非洲工地打工,既有安全隱患,也怕他耽誤一年時間,影響到學習和畢業。” 大學上得好好的,為什么突然會有這個想法呢?劉明說,他并不是一時沖動。“當時已經上了兩年半的大學,但自己對社會了解不多。我們這個專業是應用型的,感覺自己的動手能力也不行。”去年3月,他了解到有一家援非性質的國內建筑公司在招工,且這家公司主要在安哥拉參建安置房、水電站工程,覺得干的活與自己所學專業密切相關,劉明便報了名。 劉明與家人、老師溝通了一個多月。最終,學校理解了他的決定,批準了他休學一年的申請。“但直到我去年5月4日從北京乘飛機去安哥拉時,父母和姐姐都是不同意的。拗不過我,他們只得一個勁地在電話里囑咐我要注意安全。” 最初也害怕想退卻 住四壁透風的鐵皮棚子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當地時間2015年5月5日下午,劉明和其他工友終于抵達安哥拉首都羅安達。他們工作的地方,是距羅安達700公里的一個小鎮。他們從機場坐上皮卡車,經過14個小時的奔波才來到工地。 這一刻,疲憊不堪的他,真的后悔了,“滿眼望去,是一條條破敗的街巷,一排排低矮的土房子,一股股黑臭的水流。街道到處都是垃圾,處處充滿異味。當地婦女頭頂著面包盆四處叫賣。”劉明說,尤其是在街上看到一些滿嘴葡萄牙語、罵罵咧咧的高個子黑皮膚男人,他就感到很害怕。住的地方,也非常簡陋,“國內建筑工地都有活動板房住,那里的住宿條件比活動板房差多了,就是用鋼管和鐵皮瓦搭蓋的,四壁透風。” 劉明的話得到了他的工友李能強的證實。昨晚,記者通過越洋電話,聯系上還在安哥拉打工的李能強,一個30多歲的新洲小伙。他說,工地上都是8到12人住一間宿舍,床是上下鋪。由于宿舍地勢較低,有幾次下大雨,宿舍被水淹了,下鋪都浸泡在水中,他和劉明就抱著被子,在本來是用于置放物資的上鋪坐了一晚。“初到工地,我想打退堂鼓,但沒法逃啊。再怎么不適應,也得既來之,則安之。”劉明告訴記者,每年5月,羅安達雨季剛過,氣候很是清爽,藍天白云,看到那些異域風情,心情也會愉悅起來。慢慢地,他便習慣了。 9個月里只休息4天 安管道開卡車啥活都干 剛開始,劉明和普通農民工一樣,每天拿著鐵鍬在太陽底下挖土方,穿的鞋子鞋底特別薄,工地上的砂石硌得腳很不舒服,總是干得大汗淋漓,感覺特別累。再后來,他用所學的知識,學會測量放線、安裝管道。也會跑銀行取工程款、采購、在電腦上整理建筑資料、開卡車…… 每天工作時間是上午6:30—11:30,下午1:30—6:00。工地上的生活很有規律,但也特別枯燥。當地基礎設施落后,沒有網絡、電視,有時候連手機都沒有信號。晚上,劉明就學習英語、葡萄牙語,或者玩玩手機游戲,“有時候特別悶得慌,就圍著工地轉幾圈,看看星星。想家的時候,就爬上當地的瞭望塔看看。” 工友李能強介紹,公司負責建設當地居民的安置房,工期特別趕,沒有雙休日。劉明在那里的9個月,大家只休息了4天:元旦1天,中秋節1天,圣誕節2天。在他看來,“劉明雖然是大學生,但沒有架子,肯向只有初中文化的工友們請教技術,還特別能吃苦。” 住的工棚后面,有一大片天然的果樹林,種著芒果、香蕉、菠蘿,劉明和工友在中午休息時,就經常睡在樹下,吃著水果,也別有一番風味。工地上有進口的大米可以做飯,蔬菜可以自己種,飲食上他們還比較適應。 當地比較貧困,治安差,時有華人遭搶劫。工地上有持槍保安,相對安全,劉明和工友一般都呆在工地內。外出采購和去銀行辦業務時,都有保安持槍隨同保護。 有實踐經驗學習更輕松 在非洲磨練9個月很值得 2016年2月1日,臨近春節。完成9個月的“另類實踐”后,劉明終于回家了。“看到他回來,我們又高興又想哭。”姐姐劉慧說,與去非洲前相比,本來很帥的弟弟至少瘦了十幾斤,曬成了“黑人”,還有了抬頭紋,看著像老了幾歲,特別讓人心疼。春節期間,為了讓他迅速恢復,她還給弟弟買了美白洗面奶,家人總是逼著他多吃點肉。 在家過完年,這學期開學,同班同學今年將畢業,劉明又重新跟著低一年級的學弟學妹一起上大三。“現在聽老師講專業課,看到圖紙,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該怎么施工的場景。學透專業理論知識比以前更容易了。”他說,經過近一年在工地上的鍛煉,自己可以獨立地給施工工地進行管網配水,與人溝通的能力更強了。學習也更有針對性、方向性。“雖然在非洲那段時間過得很艱辛,但我不后悔。”明年大學畢業后,劉明還打算繼續參加一些建筑公司的海外項目,在艱苦環境中去歷練青春。 【對話】 在艱苦的環境中呆過 以后有啥苦不能吃 9個月的時間里,劉明在安哥拉收獲了什么?又有哪些感觸?記者采訪了他。 記者:在國內當建筑工人也可以鍛煉,你為什么非要去非洲? 劉明:艱苦的環境最能磨煉人。如果在非洲那樣的環境中,我都能呆下去,以后在國內工地工作,什么苦我都能吃。而且此前我沒出過國,也想出去見見世面。當時還有個想法,就是去非洲貧困的地方工作,也可以進行一些志愿服務。 記者:在當地做過哪些志愿服務? 劉明:我們去建安置房,本身就是援建性質的工作。此外,那里居民收入較低,基本沒錢治病,有些黑人工友的孩子病了,我就會幫忙送到當地華人醫院,免費救治。有空的時候,我還會用鏟土機幫當地居民將荒地上的雜草除掉,方便他們播種。 記者:雖然你們的建筑項目是援建性質,但工人也還是有工資吧,你掙了多少錢? 劉明:九個月掙了三四萬吧,我今明兩年的學費生活費都有了著落,不用父母負擔。這也算是“另類實踐”的物質收獲。(動向新聞&楚天都市報記者羅欣、通訊員侯慶、李景) |
相關閱讀:
- [ 04-18]90后網絡女主播:掙錢不一定全靠露
- [ 04-15]愛跳廣場舞的90后埃及姑娘漢語流利 曾求學北大
- [ 04-15]美媒:90后影響中國科技文化 思想開放敢挑戰權威
- [ 04-15]90后創業,淺嘗生命中的“鹽”
- [ 04-15]愛跳廣場舞的90后埃及姑娘漢語流利 曾求學北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