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河北易縣4月28日訊(特派記者秦勝南)4月,河北易縣臺底村,還沒到晌午,太陽就把土地烤得炙熱,71歲的陳殿英趁著中午之前在給一人多高的蘋果樹澆水。雖然在自己的村里,但這不是他自個兒的地,現在他的身份是合作社的工人。 生活在大山中的陳殿英很少去縣城,祖祖輩輩靠著一畝見方的田地勞作,一年僅有八百斤玉米的收成,除去化肥、人工,純收入也就320元。遇到收成不好、玉米價格不高的時候,陳殿英一家連飯都吃不起。 臺底村位于易縣的深山區,耕地少、荒山多、土地不肥沃、交通不發達,進村、出村只有一條兩米多寬的水泥路,“靠啥發展?找不著門路,來了一家又一家企業考察,都是嘆了一口氣,揮一揮手離開了這個山村。咋辦,沒辦法,只能村民自己救自己。”臺底村相關負責人李山源說。 不過,一切在這幾年悄然變化,這座青山將變金山。 4月26日,千龍網記者隨媒體采訪團來到河北,實地感受到貧困地區正在發生新變化。圖為河北易縣臺底村村民陳殿英接受記者采訪。圖片由胡博提供。 2012年末,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 在習總書記的指示下,河北省打響了脫貧攻堅的硬仗。阜平縣、易縣、淶水縣等河北最為貧困地區的山村開始轉換發展思路,走出一條新的農民致富之路,讓山溝溝里的老百姓有了新的身份--工人,有了新的工作,擁有了新的“三金”。而這種發展模式,也成為河北貧困山區摘掉貧困帽的重要抓手。 說起“三金”,河北有這樣一個風俗,嫁女兒得讓男方買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做聘禮,寓意生活富足。如今,這里的百姓更希望有新的“三金”,因為這不僅讓女兒現在過得好,而且今后祖祖輩輩都會過上小康的生活。 新“三金”是什么?記者從臺底村找到了答案。 在易縣扶貧辦的幫扶下,臺底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并請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找到了適合該村發展的蘋果產業,“三金”的發展方式也很快形成。 村民把土地流轉給村里,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的“租金”,陳殿英家里的5畝田地現在已經流轉了4畝多地,“一畝水澆地的租金是1000元,比我種一年玉米的收成要好的多,這樣我家里一年就有4000多元的租金收入。” 因為沒有外來企業投資,村干部號召百姓拿出自己的錢投資發展林果業,按股份分紅。而沒有錢的貧困戶,則可以采用土地入股,就是土地流轉的資金直接投入建果園,按照合同分配股份,等到蘋果盛產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分紅,這就是“股金”。 “以土地入股為例,去年,我們村合作社共有174戶成員入股土地300畝,按照原先一畝土地種植玉米每年收益1000元、蘋果的生長周期是20年算,相當于一畝地折合資金2萬元,算成2股。”李山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因為果園有技術專家的統一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農產品受損風險,因此基本可以做到前4年的分紅不低于租金收入,而到第5年,果園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投資,提高分紅。 此外,果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經營管理,村民可以自愿到蘋果園里務工當工人,給果樹澆水、施肥、剪枝……每天得到70元的薪水。薪金的形式,不僅讓村里的婦女老人有了收入,也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返鄉,臺底村,逐漸變得熱鬧起來。 “租金”“股金”“薪金”就是百姓推崇的新“三金”,有了這“三金”不僅現在有錢花,將來這是一份產業留給子孫后代。有了“三金”的陳殿英生活過的有滋有味,現在他每年能得到租金4000元,薪金20000元,再加上將來的股份分紅,家里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不過,回想起開始流轉土地的時候,他也是經歷了無數次思想斗爭。 “孩子媽有很嚴重的心臟病,我唯一的兒子還患有小兒麻痹癥,不能干重活,在外打工也掙不了幾個錢,我把家里的地流轉出去萬一不給錢咋辦!”陳殿英告訴記者,起初他非常擔心,從小就在這個村里長大的他種了一輩子玉米、紅薯,自己種自己吃,吃不完的就上集市上賣,村里說流轉的土地要種蘋果樹,沒有種植經驗的他心里沒底。 為了讓百姓轉換思路,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戶給百姓宣傳合作社的作用和優勢,同時,還帶領百姓去外地參觀林果業為當地百姓致富的實例。“老百姓容易受典型帶動的影響,只有別人成功了他們才愿意去模仿。”在一輪輪走訪后,陳殿英和其他的鄉親們開始了思路的轉變,不到半年,這位守著土地大半輩子的老漢決心把家里的5畝土地流轉出去,給村合作社打工。 現在陳殿英管理著十幾畝土地,科學化種植蘋果的技術讓他感受到了種植的樂趣,“給蘋果樹澆水都是采用滴灌技術,另外,長出來的蘋果還要數果,將品質差的直接減掉,這種方法讓種一輩子田的陳殿英認識到了科學種植的重要性。”在田間,陳殿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這片果園,“你看現在這些蘋果樹開花了,再過一個多月,就能結果了。” 從蘋果苗到小蘋果樹,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盼望著蘋果豐收,除了能獲得很好的分紅以外,更讓他開心的是,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的孩子也要回來一起管理蘋果園,這樣一家人就能生活在一起了。 4月26日,千龍網記者隨媒體采訪團來到河北,實地感受到貧困地區正在發生新變化。圖為河北易縣臺底村的蘋果園區,一人多高的小樹已經開花,預計今年5、6月就能結出果實。千龍網記者秦勝南攝 陳殿英只是貧困戶發展產業致富的一個縮影,如今臺底村174戶貧困戶已經全部入社,合作社成員入股土地300畝,村集體入股土地100畝,勞務資金入股20萬元,縣政府撥給該村貧困戶的扶貧資金也有75萬元入股。 李山源告訴記者,臺底村僅通過這一產業的發展,貧困戶就能每年獲得近百萬元的勞動報酬,解決了本村120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了全村117戶貧困戶309人脫貧,五年以后,該村蘋果將全部進入盛果期,全村可以實現人均增收萬元以上。 而在河北,“三金”的發展模式也悄然在貧困山村大面積推廣,在易縣田崗村,通過農村合作社的形式,該村大力發展“核桃種植、花卉種植、肉鵝養殖”三大扶貧產業,全村共有229戶貧困戶參與了入股分紅,同時也拿到了土地流轉的租金、進園區打工的薪金。全村百姓由2013年的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增長到去年的6000元,實現脫貧出列。 記者發現,河北實施土地流轉、建立農村合作社,為貧困戶發放“三金”的模式已經初見成效,并受到了百姓的認可和贊同。多位老鄉告訴千龍網記者,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鄉村的旅游觀光也逐漸在發展,下一步希望將自己的家鄉建設成美麗鄉村。 |
相關閱讀:
- [ 04-27][網絡媒體走轉改]新華網航拍:太行山農村栽上致富林
- [ 04-27][網絡媒體走轉改]阜平電商入村 一根網線連接致富路
- [ 04-27]【網絡媒體走轉改】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重走太行老區
- [ 04-27][網絡媒體走轉改]阜平:電商快車駛入尋常百姓家
- [ 04-27]【網絡媒體走轉改】產業扶貧助力河北農村走致富之路
- [ 04-26]燕趙新顏迎客來 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采風河北
- [ 04-26]網絡媒體"走轉改":河北阜平駱駝灣村三年之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