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醫療美容產業高達4000億元人民幣,且以每年約30%的增速發展。整形美容屬于醫療行為,相關的準入以及操作,國家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但是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沒有資質就開設美容培訓班、開設整形診所、沒有行醫許可就進行注射打針的現象在微整形行業愈演愈烈。 曝光后的微整形培訓機構仍營業 半年前,新聞頻道曾經報道過一家非法微整形培訓機構的培訓場景。記者參加一家培訓機構的“微整形”培訓課程,培訓地點就設在了沒有進行過專業消毒的賓館里。而這些受培訓的學員沒有一個人具有行醫資格。盡管對人面部神經血管分布并不了解,但是在培訓機構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還是互為試驗品,操練起了微整形注射。 為了日后更好地給顧客打針,在課堂上,學員們要在頭部多個部位進行注射練習,包括太陽穴、眼睛周邊等一些神經血管集中分布的地方,由于很多學員是初學者,操作不熟練,一些學員手拿針筒時都是哆哆嗦嗦,個別人在戴好了手套之后還會拿藥瓶或者別的物品,被污染了的手套沒有更換就又給學員直接打針,有的學員還干脆摘下一次性手套、不進行消毒就練習注射。 就在節目播出后當天,這家培訓機構的網站就被關閉了,然而半年時間過去了,再次打開網站的時候,記者看到,他們仍在北京、上海、深圳、鄭州等地開展注射培訓。培訓的項目包括了除皺、填充、瘦臉、溶脂、注射等課程。記者致電后了解到,現在每期學員差不多都有二三十人,培訓費仍然是半年前的價格每人8800元。 一針玻尿酸扎額頭 女孩左眼失明 看到半年前被我們曝光的微整形培訓機構并沒有受到懲處,依然在肆無忌憚地招收微整形學員,經過五天的培訓,這些學員就可以出師,很多人也就開始了他們的“微整形注射師”的職業生涯。這些沒有專業醫學知識的人在給顧客注射后,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就在不久前,一位二十七歲的姑娘就遭遇了一輩子都難以忘卻的慘痛經歷。 27歲的李萌在大連市經營著一家咖啡店,去年,她在一位沒有微整形從業資質的朋友那里,注射玻尿酸對額頭進行填充的時候,發生了意外。 李萌告訴記者,當時自己讓給她注射的人趕緊把針拔出去,也就在一瞬間她右眼看見針管帶出了很多血噴在地上。事發后,李萌先后來到了當地的醫院進行治療,雖然經過了緊急處理,但她的左眼始終無法看到光亮。隨后,李萌被家人轉送到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雖然李萌左眼的外觀已經看不出什么異常,但是她卻因為這次注射而導致左眼失明。而替李萌交了3萬塊錢治療費后,那位給她做微整形的朋友卻再也聯系不上。 美容店 美甲店紛紛轉行微整形 李萌進行微整形的地方并不是在正規的整形醫院,而是在一個沒有醫療資質的私人美容作坊里。一位原本健康的女孩,卻因為本不該發生的醫療事故,左眼失去了光明,不禁讓我們為她嘆息。而記者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在我國非法進行微整形的私人作坊比比皆是,不僅美容院有,發廊、美甲店也都做起了微整形的生意。 記者在一些消費服務類網站上輸入“微整形”幾個字,馬上就顯示出了上百條商家的信息。很多美容院的微整形項目已經有了不少消費者的評價。記者聯系了其中的幾家。 在和這些微整形商家聯系時,記者注意到,很多商家的服務內容上雖然標注了有微整形的項目,但是當陌生人致電時,美容院的工作人員還是非常警覺地含糊其辭,直到記者表示是熟人介紹來的,他們才同意記者前去店里當面咨詢。根據店家提供的地址,記者來到了一家美容院。 為了做成記者的生意,店家還告訴記者說,墊了下巴之后,下巴變翹,就可以兜財,而且人的運勢都會變好。 除了美容院,一些專門做美甲的店也做起了整形的生意。當記者問道在哪里進行注射,美甲店老板告訴記者就在屋子里的這兩張做美容的床鋪上。記者注意到,這里堆積著一些雜物,衛生條件無從談起。而相比一些美容院、美甲店,一些靠微信來拉顧客的微整形工作室顯得更加隱蔽,在交了定金后,記者被允許前去他們的工作室,而這個工作室是在一處小區的地下室。 公寓變身手術室 注射藥品無批號 這些美容店和美甲店的老板告訴記者,他們平時做美容或者做美甲的利潤與做微整形來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但微整形的利潤到底有多少,他們都不愿意向記者透露。那么,這些所謂的整形師,他們向顧客兜售的藥品到底是從哪來的?這些藥品又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呢? 按照一位知情人提供的線索,記者來到了一家微整形店,以為記者要做微整形,這位自稱是醫生的人開始給記者推薦起了藥品。 醫生告訴記者,總共需要注射6支玻尿酸2支肉毒素,價格一共是14800元,而在聊天中,他還給記者推銷起了別的微整形項目,水光針以及美白針等。 |
相關閱讀:
- [ 04-14]謹防“微整形”成為“危整形”
- [ 03-29]做美瞳線燒傷眼角膜 接發做完掉不停 微整形糾紛多
- [ 03-21]微整形培訓班打“北大”旗號收錢 發結業證穿幫
- [ 03-18]“三無”人員大膽非法行醫 微整形成“危整形”
- [ 03-16]微整形整不死人就可以亂整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