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統計方法 自20多年前人類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通常用一一確認的方法來驗證疑似行星,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而最新研究基于一種新型統計分析方法,能同時應用于多顆疑似行星,計算每個候選者是行星的概率,概率超過99%就被認定為行星。 按莫頓的話說,候選行星就類似面包屑。如果地板上掉的是大的面包屑,還能一顆一顆撿起來。但如果丟的是一大包細面包屑,就得用掃帚掃,而新型統計分析方法就是他們的“掃帚”。 莫頓與同事利用新“掃帚”分析了開普勒去年7月歸類的4302顆疑似行星。結果發現有1284顆滿足行星的定義,1327顆“很可能”是行星但仍需進一步研究,707顆很可能是某種其他天體物理現象。此外,984顆此前已獲確認的行星被這項技術再次驗證。 開普勒咋這么“神”? 素有“行星神探”之稱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2300顆系外行星。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眨眼”捕捉行星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于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它繞太陽飛行,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基本重合,通過觀測行星凌日現象,在天鵝座和天琴座的大約10萬個恒星系中搜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 具體來說,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每隔30分鐘會同時監測約10萬顆恒星亮度的變化,當某顆行星經過恒星表面、即“凌日”時,它就可觀測到恒星因受行星遮擋所發生的細微亮度變化,即通過捕捉星星的“眨眼”來判斷行星的存在。據美國航天局官網介紹,由于行星軌道和恒星類型不同,凌日現象大約會持續1小時至半天時間。每一段“眨眼”時間,就是開普勒望遠鏡的“捕獵”黃金期。 “掃帚”新式搜索 與恒星的光輝相比,行星凌日時的亮度變暗現象實在是微乎其微,也非常難觀測。光線射入望遠鏡后,從主反射鏡反射到傳感器上,每隔6秒鐘,傳感器會把檢測到的光子數量記錄并上傳至望遠鏡內的計算機,以便存儲和初步分析。這些光子數據每個月會傳回地球一次。 自20多年前人類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通常通過一一分析確認的方法來驗證疑似行星,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而最新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一種能同時應用于多顆候選行星的新型統計分析方法,計算每個候選者為行星的百分比概率,概率超過99%被認定為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員打了一個比喻:候選行星就類似丟在地上的面包屑,以前是一顆一顆撿起來,新的方法是用掃帚把它們掃起來,結果就是一次性發現一大群系外行星。 “老兵”超期服役 按美國航天局原定計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服役期為3年半,但2009年至今,它在太空中已7年有余,屬超期服役。 這個“老兵”也曾經歷數次危機,但都有驚無險。前不久開普勒望遠鏡再次進入緊急模式,僅維持最低限度運行能力,經科學家努力才恢復正常。它現在位于近1.2億公里以外的太空。科學家說,讓開普勒維持正常運行當前的首要任務。 為何要持續探索太空?美國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埃倫·斯托凡說:“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類似我們太陽的某顆恒星的周圍,我們或將最終找到又一個地球。” |
相關閱讀:
- [ 05-11]開普勒望遠鏡創紀錄發現1284顆行星 9顆位于宜居帶
- [ 07-28]另一個地球:在地球“大表哥”上生活是啥體驗?
- [ 07-25]“地球2.0”:“新大陸”還是大忽悠?
- [ 07-25]NASA尋找“另一個地球”將引發研究熱
- [ 07-24]為什么要尋找“另一個地球”?——專家解讀關于開普勒-452b的三大疑問
- [ 07-24]1400光年外 發現地球“老大哥”
- [ 07-24]1400光年外發現地球“老大哥” 專家稱人類無法到達
- [ 12-19]開普勒望遠鏡“復活”發現新系外行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