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年,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強國夢
2016-06-01 18:03:11?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李霖 孫靖 |
分享到:
|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在5月30日同時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以下簡稱“科技三會”),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地使用了科技是“國之利器”這一表述。 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語重心長地提到這一表述,表達了他對科技強國的渴望和期盼。習近平強調,現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 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從未停止過對科技的思考。“推動科技創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十八大以來,圍繞著科技進步,他以自己的情懷和使命感,推動中國科技發展,一次次提出新論斷和新要求,正重塑中國科技事業版圖。 推動科技創新 識變、應變、求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梳理可以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的講話中,創新總是被打上著重號。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在5月30日召開的“科技三會”上依然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各個領域都急需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如何識變、應變、求變?“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習近平2013年11月28日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提到,“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矛盾和問題是科技創新的導向。” 在考察每一個工業基地和企業時,習近平也都會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就提出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在2014年8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對于企業做出更為明確的指示:“要緊密結合我國發展遇到的瓶頸制約,進一步明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方向和重點。要面對現實需求,通過形成良好市場環境,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大力推動產業化進程。”“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2015年5月在浙江調研時習近平強調,“各類企業都要把創新牢牢抓住,不斷增加創新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創新人才隊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 無論在什么領域,創新成果轉化都是重中之重。正如習近平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創新要實,要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只有從實際出發,確定創新的突破口,才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
相關閱讀:
- [ 06-01]一圖看懂習近平對少年兒童的殷切期望
- [ 06-01]省商務廳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專題講座
- [ 06-01]自覺把握治國理政大邏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 [ 06-01]要弄明白供給側改革,習近平這兩次講話必學
- [ 06-01]深鑄文化自信 習近平講給青少年的五堂公開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