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青椒”“青稞”活力是科技創新的關鍵
2016-06-03 16:13:0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在剛剛結束的“科技三會”上,科技創新成為國家核心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成為國家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究竟誰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如何有效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成為科技創新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話題。 前段時間,河北科技大學的“非著名副教授”韓春雨因為研發出新的基因編輯技術,被媒體稱之為“諾獎級”成果,而一夜成“網紅”。媒體似乎還從韓春雨身上看到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影子,把他描述為“三無”科學家:無教授頭銜、無海外留學經歷、在非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就職。隨后,領導紛紛探望慰問,韓副教授也于近日榮升教授。 也曾有人說,“一個副教授在一所不知名大學,用不多的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學成果”。韓春雨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覺得學校提供的科研條件已經足夠,文化氛圍也合適。確實,韓春雨有自主支配的科研經費,雖然不多,但基本夠用;有自己的研究生,且該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也是研究生;有獨立實驗室,甚至有上下兩層可供休息生活。而這三樣恰恰是科研必備的基本條件。 相較之下,國內著名科研機構和大學中的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員沒有獨立指導的研究生,只能當副導師和“二老板”;名下有科研經費但沒有自主使用權;實驗室往往屬于學界“大牛”名下,缺少獨立開展科研的基本條件。他們或許有亮麗的學歷和抱負,卻缺乏施展才華的舞臺。 實際上,在我國科研院所和高校中,40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占總數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實的主力軍。但數量龐大的“青椒”(高校青年教師)和“青稞”(青年科研人員)群體在科研圈很少有獨立的聲音,在科技政策制定、項目分配、學術會議上也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缺乏話語權,導致自身權益和訴求往往被忽略。如何為青年科研人員創造一個寬松有保障的適宜環境,激發他們的活力,實際上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成敗的關鍵。 現實中,很多青年科研人員的工資都是沒有保障的,需要從爭取到的科研項目經費中提取。工資的壓力,使得他們只能到處申請經費,一些本不感興趣的項目也去申請,整日疲于奔命。結果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寫申請、混圈子、拜碼頭、應付課題檢查和結題、報銷等非研究事務上。大量科研經費被用于采購設備,但幾千萬的設備買得起,卻養不起一個月幾千塊工資的技術人員,再優良的設備如果沒有人的管理,只能是一堆廢鐵。把經費只投入到科研項目中,而不顧科研人員的生活工作保障,無論是從實際收益還是從科學研究氛圍方面都是不明智和短視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