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業
2016-06-06 07:12:48??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產能過剩嚴重導致我國投資回報率近十年直線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業優化產業結構 編者按:產能過剩猶如一顆“毒瘤”,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最迫切需要醫治的病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是“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之首。如何去產能?其核心在于清理僵尸企業,增加市場活力,提高投資回報率。本報即日起推出“去產能攻堅戰”系列報道,盤點各地去產能進程,揭示其中存在的制度障礙和金融隱患,尋求積極穩妥的去產能之道。 中國的投資回報率(ROI)連續多年大幅下滑。有數據顯示,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從1993年15.67%的高水平持續下降,2000年至2008年穩定在8%至10%。金融危機后,投資回報率水平再度大幅下降,2014年已經降至2.7%的歷史低點。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的話說,中國經濟的癥結不是速度而是投資回報率下降。 投資回報率直線降低的背后,是中國巨大的過剩產能和嚴重不合理的資源配置現實,去產能迫在眉睫。 一場以去產能為任務之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正在各地打響。《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甘肅、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區市采訪了解到,各地已經或正在制定去產能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其中普遍注重退出舊產能與培育新供給統一,注重構建產能出清、準入等機制建設,注重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不過,考慮到客觀存在的穩定風險、地方利益等因素,仍需要優化政策環境,構建去產能的動力機制及產能結構優化長效機制。 地方布局去產能 在地方去產能布局中,各地普遍既做“減法”也做“加法”,在重視人員安置和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推動產能過剩行業轉型升級。 “已經制定了初步方案,用三到五年時間再關閉退出煤礦510處,壓縮煤礦規模7081萬噸左右。”貴州省能源局局長張應偉說,到2020年,該省煤礦總數將從1260處減少到700處。 廣東省在供給側改革方案中明確,到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江蘇省也出臺了系統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方案,其中明確2016、2018、2020年三階段目標分解表,如到2018年底,分別壓減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產能700萬噸、1255萬噸、600萬噸、800萬重量箱、330萬載重噸,并基本出清僵尸企業。 ……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當前全國范圍內的去產能工作“攻堅”氛圍漸起,多數省份已制定了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 在產業結構相對較重的資源型省份,如甘肅省,提出探索保留產能與退出產能適度掛鉤,通過兼并重組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甘肅酒鋼集團共計劃淘汰鐵產能200萬噸、鋼產能300萬噸,分別占總產能的18.2%、21.7%。 與此同時,各地都在有針對性地打造新增長點,因地制宜擴大有效供給。在浙江省,除了騰籠換鳥淘汰“低小散”塊狀經濟的過剩產能外,還通過打造百個特色小鎮來培育新的有效供給,聚焦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貴州省實施“百企引進”和“千企改造”,對傳統產業的1000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并聚焦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行業等“長板”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短板”。 |
相關閱讀:
- [ 06-05]中國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 [ 06-01]統計局:高耗能制造業PMI為49.1% 去產能取得成效
- [ 06-01]中國中車“走出去”:從產品貿易轉化為產能合作
- [ 05-31]產能“欲去彌增”,怎么破?
- [ 05-30]光伏業上演新輪搶裝和產能擴張 或再現產能過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