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侯濤 四川日報記者 羅之飏)紙筆尺等畫圖工具,鋼材、釘子、切割機……這些簡易的制作工具,就是全國首個申請自動抹灰專利的羅永彬搞發明創造時依賴的“寶貝”。6月16日,記者來到瀘州市瀘縣太伏鎮羅永彬家中,探訪這位全國首個獲得自動抹灰、貼磚機《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被譽為農民工發明家背后的故事。 不停留于干氣力活 2003年就獲專利 羅永彬癡迷發明創造,專注于科技研發,銳意改革創新,激情追逐創業夢想。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他,早在2003年就申請了國家專利,成為我國第一個申請自動抹灰、貼磚機專利之人。 只有初中文化的羅永彬,在16歲時就從貧困的農村家庭走出,到陜西西安建筑工地打工,和大多數人一樣,從搬磚、拌水泥、抹墻等苦累活干起。說起抹墻的經歷,羅永彬感觸頗深。2002年那時都是人工抹灰粉墻,水泥易致手過敏、打泡、開口,又臟又累,工人們往往是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一天下來才抹幾十個平方。 羅永彬不同于別人僅僅停留于干氣力活、甘于一成不變的生活。在他看來,一定還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頭疼問題。“別人沒想到的,我先行一步。”富有創新精神的他一門心思鉆研,決心攻克這個難題。于是,他下功夫刻苦學習、查閱資料、研究機械、揣摩工作原理、畫了一摞摞草圖,經過反復摸索、實驗,在2003年,羅永彬發明的自動抹灰、貼磚機,獲得了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填補了當時市場空白。 不停改進完善 打造抹灰機“升級版” 自動抹灰、貼磚機剛投入使用時,效果還不錯,不用手工抹灰,而且速度比以前快多了,但是用了一段時間后,羅永彬就發現了一些問題,由于機械抹灰作業是一次性擠壓,遇到凹凸不平的墻面,灰就容易掉,且整平效果也不夠好,還必須靠人工去處理表面整平工序,市場接受程度較低。因為資金短缺、人力不夠,羅永彬暫時停止了對抹灰機的研發與創新。 但是,創新的夢想始終在引領著羅永彬的人生方向,2010年,羅永彬又忙著籌集資金和充實人力,開始新一輪的研發工作,思考并完善自動抹灰機的功能。自2010年以來,熱衷于搗鼓“鐵疙瘩”的他,潛心研發新產品,上網學習相關視頻,請教機械工程師指導,在技術層面請專家論證,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著如何改進抹灰機。2015年,羅永彬毅然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抹灰機的改良和創新上。 試驗過程中,羅永彬走了不少彎路,在機器制造的材料、工具、技術、性能的探索上吃盡了苦頭。起初,制造機器運用線切割技術,手工打造,成本頗高,制造一臺機器要2萬多元。抹灰機機器重達600多斤,工人作業挪動、組裝時很不方便、不靈活,他后來又將抹灰機機器改成200多斤的重量,挪動方便了,可又出現零件易壞、易變形,質量得不到保證的問題。機器太重、太輕了都不行,為達到最合適、最理想的效果,羅永彬在工地上反反復復試驗,篩選使用鋼材材質,最終探索出300多斤重的機器較為適宜。 在試驗電機功率時,羅永彬也較上了勁,前前后后試驗了40多個大大小小的電機種類,電機功率小了,達不到要求,就一次次遞增試驗、改進,羅永彬最終啃下了“硬骨頭”,打造出自動抹灰機的“升級版”,成功發明了“多功能智能抹灰機”。至今,羅永彬已投入了100多萬元,研發并制造出了完全適合于民用建筑內墻抹灰的機械成品——“多功能智能抹灰機”。 夢想不停 將走進央視《我愛發明》大舞臺 “多功能智能抹灰機”克服了人工抹灰操作的不足,變手動為自動抹灰、刷涂料等,主要特點為高頻震壓,抹灰機料斗和刮灰板上分別安裝了高頻振動裝置,達到震動的壓料,震動抹刮,使之無空鼓、裂痕等現象;采用旋轉式刀頭作業,灰漿攪拌更均勻,刷出的墻面硬度更好,還可節省30%的水泥用量;機器的橫桿能自由伸縮,尺寸可調節變化,能適應不同大小的墻面,通過智能操作,抹灰厚薄可自行調整,一次性能成型,抹灰和砂墻均勻、牢固,墻面平整光潔。 運用“多功能智能抹灰機”,突出的優勢還在于抹灰效率高,現在3個人操作一臺機器達到的工作量等于原來10多個人的工作量,大大節約了勞動力。羅永彬津津樂道自己的發明創造:“下一步,我還打算繼續完善抹灰機功能,讓抹灰機在墻上打磨拋光、雕刻圖案等成為現實。” 羅永彬使傳統的粉墻建筑行業徹底告別純手工抹灰時代,他希望把這些發明推向市場,得到更好的推廣和運用。羅永彬堅信“智慧創造財富”,醉心于他的“創意世界”,執著前行在發明創造的道路上,極富思考力的大腦時常迸發出許多奇思妙想。 一直愛看央視《我愛發明》欄目的羅永彬告訴記者,將帶著自己的發明創新作品,帶著“多功能智能抹灰機”,走向《我愛發明》大舞臺,展示他的聰明才智,激情追逐發明夢想。 |
相關閱讀:
- [ 06-16]全面治理拖欠 農民工工資問題
- [ 06-16]對討薪農民工應慎用刑事手段
- [ 06-16]陜西180名農民工在河北遭巨額欠薪 表達訴求被判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