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網西安6月30日電 (記者田進)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學生托管”成為不少家庭的剛性需求。在西安大多數中小學校周邊,各類“托管班”如雨后春筍。但目前西安“學生托管”市場“魚龍混雜”,鮮有規范運營的機構,“學生托管”市場在衛生、安全、管理等方面“升級換擋”,已成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學生托管”包括課后托管、假期托管等,主要是家長委托“托管班”在放學、假期對中小學生的生活、學習進行照看和輔導。 在從教數十年,現為西安市新城區關工委委員的退休教師于亞男看來,“托管班”是目前城市家庭的“剛性需求”。她告訴記者,在她擔任課外輔導員的西安二馬路小學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孩子居多,有些班級比例達到了80%左右。 “孩子放學、放假怎么辦?沒有人及時照顧,吃飯、學習都成問題,還容易發生溺水、摔傷等人身安全事故。”于亞男說,有些家長給她算過一筆賬,假期里每天給孩子五六十元的餐費和零花錢,一個月就要支出近兩千元。盡管花費不小,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隱患卻仍然存在。 她說,“有些家長把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照顧,或者是找些家庭小飯桌,都只能是臨時性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于亞男認為,孩子在放學,特別是放假這段時間,不僅需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也需要興趣文化等的培育和養成。 由于存在巨大需求,托管教育市場化運作便“應運而生”,催生了大量“托管班”、“托管中心”等托管機構。 記者采訪發現,西安大多數中小學附近都有“小飯桌”等托管機構,包括午飯、晚飯、午托、全托、輔導作業等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小學校密集的西安新城區西七路附近,家庭“小飯桌”等托管機構就多達數百家,大都開設在居民樓里,有備案、設施條件規范完善的并不多。 “在‘托’和‘育’兩個領域里,‘托’解決的是食品安全化、數量保證化和營養科學化。從‘育’的基礎上,提倡教育的補充化、習慣的良好化、人生觀的正確化、各項能力提升化,使青少年、兒童的心靈健康成長。”西安大唐仕托育董事長羅鵬斌,開始將托育機構規模化、規范化運營。 記者在西安大唐仕托育看到,這所建筑面積達10000平米的托管機構,整體建筑仿明清民居特色,精心設計的中國傳統文化飾品隨處可見,用心繪制的3D叢林世界、海洋世界以及冰川世界大放異彩,特色鮮明的小班教室,寬敞明亮的多功能廳,集眾多玩具于一體的室外活動區幾乎一步一景。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特邀教授、西安教育學會前會長許建國表示,人在12歲以前接受的教育十分重要,這個階段受到的教育、生存的環境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會讓人一生難忘。而目前絕大多數托管機構在條件設施、教育環境、教育理念、教師隊伍等方面參差不齊。 許建國認為,行業發展需要大唐仕托育這樣規范、完善的托管教育機構,把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相融合,符合青少年兒童成長規律。“精心挑選教師也非常重要,一支好的教師隊伍就是一個好學校。” 西安新知小學校長劉嵐告訴記者,由于家長下班和孩子放學時間不同步,一般孩子放學稍早一些,離開學校的這段時間,孩子到哪里去,怎樣安排,就成了一個現實問題,需要社會多方考量、協同解決。 她認為,在目前社會需求下,健全完善的校外補充體系格外重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還有很大的社會教育空間。越多人關注、參與社會教育事業,促使社會教育體系健康發展,最終對青少年各方面成長是有利的事情。 “我記得一個小故事,德國人在馬路上沒有人的情況下,遇到紅燈照樣停。”劉嵐說,“他們認為窗簾后面可能有個孩子正在看,這就是一種社會教育。我們需要把這種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 羅鵬斌說,大唐仕托育的核心理念是“讓快樂發生”,以“使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為宗旨,以“人性化教育、誠信樹根基、和諧處自然、智慧創未來”為校訓,以中國傳統文化“五常二十六德”為校園基礎文化,旨在成為中國托管教育的創新者和改革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對托管機構的監管仍存在局限性。西安規定“小飯桌”經營者應進行登記備案。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托管班”已是“一條龍”式服務,涉及看護、餐飲、教育等多個領域。但許多“托管班”沒有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校外托管機構也不屬于教育部門管理的范疇,“無注冊、無資質、無監管”是西安許多托管機構的現狀。 “陜西夢·絲路情”愛心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趙光務2005年開始接觸托管教育,在他看來,托管教育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產物,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補充。他表示,托管教育的管理、制度、評價等方面還需要探索和繼續完善,以及更多政策支持和社會的理解。(完) |
相關閱讀:
- [ 06-28]瑞景中學成為廈外分校 將采取托管方式期限為三年
- [ 06-17]碳配額托管業務助力企業碳資產管理邁上新臺階
- [ 06-17]“國家隊”連續2個月證券托管總額無明顯變動
- [ 06-16]【治國理政新實踐﹒山東篇】山東供銷社搭建土地托管平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