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2016-07-08 20:41:1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李霖 陳暉 |
分享到:
|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先導性和突破性的關鍵環節。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后,第一次地方調研就到了領我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并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宣示了攻堅克難、義無反顧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此后,為了做好新一輪改革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他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領導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新一輪改革進行總部署總動員,拉開了新一輪改革的大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頂層設計進入實施建設階段,一大批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這些都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勇立時代潮頭,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來推進改革,堅決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 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迫切要求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把握發展主動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調整。西方主要國家加大了科技投入和體制調整力度,既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被打破,體現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力量此消彼長的新格局尚在形成之中。我們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在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調整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要求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注入新動力。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出現了不同以往的階段性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接的表現是增速換擋,但本質上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新常態下,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才能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迫切要求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按照“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接近1.1萬美元,基本跨過中等收入階段,接近高收入門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要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要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才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 提高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等重要會議和重要場合,就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等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改革總目標、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方法論的論述,對于領導干部提高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目標就是方向,迷失方向就會誤入歧途。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整體,規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鮮明指向。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的重要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年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加系統完備、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在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要緊緊圍繞改革總目標,努力使各領域改革實現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制度保障。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力量之源,只有呼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從人民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提出改革舉措、檢驗改革成果,都要以人民群眾為鏡子,看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看人民群眾是否受益,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讓人民受益。 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涉及的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達成改革共識和推進改革的難度明顯增大。習近平同志指出:“現在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這就要求我們總結改革歷史經驗,統籌協調各種關系,構建利益平衡機制,從而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從6個方面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我們要學深悟透,用于指導改革實踐。 推動改革落地生根、結出碩果 改革舉措能否真正落地生根,關系改革藍圖的實現,決定改革的成敗。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強調抓落實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蹄疾步穩,務求實效。”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做到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近兩年多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也要看到,改革推進還不平衡,特別是有一些干部抓改革作風不扎實、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顯,存在“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現象;還有的干部對推進改革有畏難情緒,存在“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的現象。對此,要從增強責任擔當、鼓勵探索創新、構建落實機制等方面,引導和激勵黨員干部積極參與改革,爭當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 強化改革責任擔當。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全面深化改革是新的歷史時期對黨員干部的考驗。各級領導干部要強化責任擔當,以盯住干、馬上辦、改到位的勁頭,抓好改革落實,努力使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確保各項改革取得預期成效、真正解決問題。要著力強化敢于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激勵黨員干部勇挑重擔、沖鋒在前。 鼓勵基層探索創新。最大的創造力在基層、在群眾。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基層群眾創造出來的。改革任務越重,越要重視基層探索創新。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我國國情復雜,地區差異大,生產力發展具有多層次特征。改革中要把鼓勵基層探索創新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尤其要鼓勵各地根據當地實際進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 建立改革落實機制。改革落實機制主要包括抓主體責任、抓督辦協調、抓督察落實、抓完善機制、抓改革成效、抓成果鞏固等。要按照這些要求,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扎實開展工作,通過落實機制將實施方案抓到位、實施行動抓到位、督促檢查抓到位、成果鞏固抓到位、宣傳引導抓到位,確保改革落地生根、結出碩果。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8日 07 版) |
相關閱讀:
- [ 07-08]明溪縣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一體化”監管改革工作
- [ 07-08]保監會發布“十二五”中國保險業十大改革舉措
- [ 07-08]商業車險改革已覆蓋全國 車主險企能“雙贏”嗎?
- [ 07-08]臺灣再談年金改革:軍公教成箭靶
- [ 07-08]福州市企聯學習貫徹國企改革重要指示精神
- [ 07-08]美再發黑人遭警察槍殺事件 奧巴馬吁警方加快改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