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談南海終裁案:不合法的裁決不過廢紙一張
2016-07-11 06:47:52??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二) 審視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逐步走向“活躍”的整個過程,不得不說美國的“戰略轉變”提供了最有解釋力的視角。 2009年1月,奧巴馬政府就職,美國外交政策出現方向性調整,在“重返亞太”的戰略布局下,南海問題迅速成為美國維護地區霸權地位、對中國進行戰略牽制的重要抓手。 2010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東盟地區論壇上宣布美國在南海地區“擁有國家利益”。觀察人士指出,此舉標志著美國對南海問題開始走向事實上的“選邊站”和“引導式”路徑,克林頓本人更是在事后回憶稱,“這是精心選擇的措辭”。此次會議被美方視為“檢視美國在亞洲領導地位以及反擊中國擴張的臨界點”。 正如美國卡托研究所國防外交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卡本特所言,美國想要通過干預中國與鄰國的南海爭議來達到制衡中國的目的,“最具挑釁的做法是奧巴馬政府支持菲律賓及其對南海爭議島礁的聲索”。 大量新聞報道顯示,菲律賓正式提起南海仲裁案之后,美國的“深度參與”幾乎無處不在。美國律師出任菲方法律顧問,全面幫助菲方向仲裁庭提交總計12冊、長達3000頁的答復書以回答有關菲方訴求和依據之問題,并一手代理了第一輪口頭辯論的文件起草和庭辯。此外,美國多次公開發聲,力挺菲律賓非法主張。2014年3月,美菲在華盛頓發表包括所謂以仲裁解決南海國際爭端等內容的聯合聲明;同年4月,奧巴馬在與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會談時再次對菲律賓訴諸國際仲裁表達了公開支持。 人們看到,美國借南海問題無端抹黑中國國際形象,無所不用其極。近年來,國務卿、國防部長、國會議員等各色美國高官在東盟地區論壇、東亞峰會、香格里拉對話會、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七國集團峰會等各種場合,熱炒南海問題,試圖把“規則破壞者”“現狀打破者”“軍事擴張者”的帽子強加于中國頭上。 人們看到,美國以所謂“航行自由”為借口,以種種手段炫耀武力,實質上推動了南海軍事化。美國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多次闖入南海,美國導彈驅逐艦不斷抵近中國南海島礁,美國與盟國在南海的軍事演習更是接二連三。美國還敦促東盟國家在南海地區進行聯合海上巡邏,支持日本在南海地區進行海上巡邏。 人們看到,美國拉幫結派,迫切希望把南海問題引向多邊化、國際化,妄圖給中國施加所謂外交壓力。美國極力推動在各種地區及全球性多邊組織框架下討論南海問題,企圖使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統一口徑,鼓動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歐盟等與南海問題無關的域外國家和地區關注南海問題。 美國有識之士對于華盛頓在南海問題上制造對抗之舉深表憂慮。知名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就曾發出警告,美國在南海必須非常小心,南海問題不應成為美中關系的中心問題。然而,在霸權本性驅使下,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制造緊張局勢、破壞和平穩定的冒險之舉依然愈演愈烈。 (三) 事實清楚地表明,菲律賓南海仲裁案完全是一個由美國鼓動操縱、菲律賓挑頭、仲裁庭客觀上予以配合的針對中國的一個“局”。 這個“局”其實不難看穿,自仲裁鬧劇開始后,國際社會“不平則鳴”的正義之聲從未停歇。迄今,已有近70個國家和地區組織明確表示支持中方在仲裁案上的立場,其中既有東盟國家,也有域外國家,還有阿拉伯國家聯盟、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組織。即使在西方國家,也有很多國際法專家從專業角度發表嚴肅、公正的評論,表達對中方法理主張的認同,表明對該案的批評和質疑立場。 為什么中國立場的支持者那么多,越來越多?歸根結底,是因為中方不參與、不接受立場有著充分的法理依據,而菲律賓單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仲裁庭違法擴權、濫權,才是在真正破壞國際法。 首先,禁止反言是國際法治的一條基本原則,但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卻置自身昔日承諾于不顧,單方面強行提起仲裁,侵犯了中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享有的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正如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前主席、聯合國國際法院特別法官布朗利所言:“一般國際法上不存在解決爭端的義務,以正式法律程序尋求解決的程序取決于當事各方的同意。”爭端提交國際仲裁,通常都需經當事國達成合意,尊重當事方意愿才是體現“各國主權平等的一種必然結果”。如今,仲裁庭擅自擴大管轄權限、漠視一國之主權,哪里還有“法的精神”? 其次,菲方不顧基本歷史常識,妄稱中國人歷史上在南海沒什么活動和存在,從未擁有對南海諸島的主權。然而,中國漁民在南沙水域捕魚作業,已成為南沙群島主人的歷史事實,有多個版本的《更路簿》可以證明;19世紀以來的外國文獻,也明確記載了只有中國漁民在島上生產生活的歷史事實。法律的基點本就是“以事實為依據”,如今,昭昭青史仍在,鑿鑿證據如山,菲方卻敢如此顛倒黑白篡改事實,對南海島礁的有關論述缺失最起碼的可信度。這樣一個“并不構成爭端”的無理訴求,竟然被仲裁庭接受,哪里還有“法的權威”? 再有,仲裁庭不顧中方一貫堅持將南沙群島視為整體的立場,玩弄“切割”伎倆,歧視性地把中國駐守的南沙有關島礁從南海諸島的宏觀地理背景中剝離出來。對菲律賓等其他國家非法侵占的島礁,仲裁庭卻只字不提,還將有關領土主權問題包裝為所謂的島礁法律地位問題。如此偷梁換柱、翻云覆雨,哪里還有“法的公信”? 南海仲裁案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前主席拉奧·佩馬拉朱的判斷一針見血:中菲南海爭端的實質是關于主權和海域劃界,而領土主權問題不屬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調整的范圍,劃界問題也可據中國政府聲明而排除強制仲裁程序,此案仲裁庭對主權和海域劃界問題都沒有管轄權。菲律賓訴求的實質是領土問題,因此不屬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調整的范圍。 然而,仲裁庭擅自擴大解釋其自身管轄權限。對于領土和海洋劃界問題,仲裁庭罔顧中菲早已選擇談判協商作為解決相關爭議唯一方式這一前提,罔顧中國早已于2006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海洋劃界爭議排除適用強制爭端解決程序這一事實,惡意解讀此前中菲對爭端解決方式的共同選擇,輕易否定國與國之間達成的一致意見,嚴重侵犯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享有的自主權利。其實質,不過是為個別國家濫用仲裁程序制造國際輿論實現政治目的提供配合。 培根在《論司法》中寫道,“一次不公的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菲律賓及仲裁庭濫用強制仲裁程序,讓《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失去嚴肅性,其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破壞性、對國際法治秩序的沖擊,不容低估。 事實上,很多西方專業法律人士都對強制仲裁程序被濫用表示擔憂和關切。如果今后別國都效仿菲律賓的惡劣先例,只要將領土和海洋劃界問題包裝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解釋和適用問題即可提交仲裁,不僅會讓30多個締約國所作排除性聲明成為一紙空文,也將傷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端解決機制的信譽,破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建立的國際海洋秩序,對現行國際秩序構成重大威脅。 正如英國牛津大學國際公法副教授安東尼奧斯·察納科普洛斯、英國外交部前法律顧問克里斯·沃默斯利指出,如果仲裁庭允許菲律賓背棄其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的承諾繼續推進強制仲裁,這種處理方式或造成“惡法”,會對國際關系的整體穩定造成潛在破壞。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為捍衛國際法做針鋒相對的斗爭,不僅是在捍衛自己的領土主權,更是在切實捍衛國際海洋秩序、維護世界長治久安。 |
相關閱讀:
- [ 07-10]南海問題,聽聽被西方媒體忽略的聲音
- [ 07-10]習近平關于南海問題有何重要論述?
- [ 07-10]美智庫東西方中心主席:中美不會在南海軍事沖突
- [ 07-10]美媒:中國在美國打響南海問題輿論戰!
- [ 07-10]國際法旗號難掩南海仲裁案荒謬底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