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路簿》在現代“活”起來 隨著現代導航技術普遍用于航海,《更路簿》原有的價值大打折扣,但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路簿》的歷史文化魅力愈發濃厚。 海南大學教授鄒立剛認為,《更路簿》充分證明了中國人在南海的航海史、生產史、海外貿易史、生存史,揭示出我國對南海九段線內島礁及其海域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利用和連續管轄的歷史事實,證明我國的相關島礁主權和海域權益。 “令人遺憾的是,僅有一部分《更路簿》保存下來,又因其為紙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沿海溫濕氣候和蟲蛀鼠咬,很多文字也已變得模糊不清或老化破損;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更路簿,更是腐爛殘化。”鄒立剛說。此外,過去親歷遠洋出海的漁民目前尚在世的不多,海南省榮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路簿》傳承人共有7人,但在世的僅有3人。 “近幾年,漁民對《更路簿》的保護意識已有了很大進步。”海南省博物館《更路簿》研究人員朱磊說,在瓊海潭門鎮,鎮一級政府都已經通過多種渠道告知漁民,對他們手里保存完整或殘頁的《更路簿》都要加以保護,這是珍貴的史料。 朱磊曾經以解讀海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順風東西沙島更路簿》為基礎,通過對《更路簿》中每一條航程航線的記載,精心繪制出從海南島潭門、大洲島(今海南萬寧)出發,與西沙諸島之間往返的各條航線,繪圖歷時90余天。 “當時是從文化考古的角度出發的,更多關注的是先民耕海的路線、島礁命名由來等。如今,《更路簿》的歷史價值更為重要,她是維護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歷史佐證。”朱磊說。 除研究學者外,海南省文體廳也組織開展了對三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次普查,《更路簿》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海南省文體廳也已經開始著手對《更路簿》保護出臺有關管理辦法,使其在支持傳承方面得到制度性保障。 隨著科技的發展,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日益完善,南海漁民已經不再依賴《更路簿》出海謀生。“但是,《更路簿》不能‘死’在我們手上,我們要好好傳承。”今年81歲的潭門老船長蘇承芬告訴記者,他經常教育子孫,一定要保護和傳承《更路簿》,造大船、闖深海,深耕“祖宗海”。 |
相關閱讀:
- [ 07-11]如何對待南海仲裁結果,中國給各方指了一條明路
- [ 07-11]專家談南海終裁案:識時務者為俊杰
- [ 07-11]人民日報談南海終裁案:不合法的裁決不過廢紙一張
- [ 07-10]南海問題,聽聽被西方媒體忽略的聲音
- [ 07-10]習近平關于南海問題有何重要論述?
- [ 07-10]美智庫東西方中心主席:中美不會在南海軍事沖突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