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13日電(李焯龍 范潔瑩)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創辦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13日發表研究結果指出,香港仍有龐大的實質房屋需求尚待滿足,中長期的供應情況仍然嚴峻,特區政府幷無空間放緩建屋及增加土地供應步伐。 當天,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題為“房屋市場前瞻及土地供應策略”研究結果,是繼早前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后的延續研究及分析,目的是向香港市民提供最新的房屋市場及土地供應數據。 團結香港基金預測,2016至19年香港私人住宅落成量平均將達1.8萬伙,達到特區政府早前訂下的供應目標,也較過去十年上升約60%;但公營房屋供應仍然滯后,與政府的5年供應目標落差達30%。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香港長期沒有大型的土地發展項目落成,是目前房屋供應的一大局限。 團結香港基金分析了2012年及2015年政府拍賣及招標土地的來源。按樓面面積計,2012年逾70%來自早于上世紀90年代動工的填海用地,甚至是上一代新市鎮開辟的較大型土地,只有8%來自需改劃的發展用地;但在2015年,前者下降至50%,而后者卻上升至41%。 團結香港基金指出,這反映政府手上可用的大型發展用地越來越少,而由于需要改劃的土地面積明顯較小,難以享受大型發展帶來的規劃效益,間接推高房屋發展的平均成本。 就土地供應策略,社會近期有聲音主張“棕地優先”的概念,即優先利用新界鄉郊地區的農地,這些地區一直充斥各式各樣的工業活動,而且大多幷不配合周圍環境。對于“棕地優先”,團結香港基金表示不贊同。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曾維謙表示,發展棕地牽涉的收地、搬遷、安置和賠償等問題相當復雜,令房屋發展進度緩慢,有棕地個案由開始收地,至公屋落成經歷近10年,欠缺效率。 曾維謙稱,在土地供應的策略上,需要考慮不同方案所需要的時間。例如,短期內政府依靠改變土地用途,以在中期新發展區包括大量棕地項目完成前,應付需求。長期而言,填海及發展新市鎮依然是土地供應的重要方向。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及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表示,根據他們首份“土地房屋”研究報告,若要改善港人生活空間及配套水平,香港未來30年需發展逾9000公頃土地,土地需求極為龐大。這反映建立土地儲備的重要性,希望政府在未來規劃更具視野及遠見。(完) |
相關閱讀:
- [ 07-13]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南海仲裁”所謂裁決充滿爭議
- [ 07-13]香港“高考”文憑試放榜:四個狀元 三個想從醫
- [ 07-13]香港輿論關注所謂南海仲裁:顯然是一場徹頭徹尾鬧劇
- [ 07-13]海關:黃金進口增長較快引起內地自香港進口突增
- [ 07-13]海關總署:內地自香港進口突增并非大規模資金流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