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法國民眾聚集哀悼尼斯恐襲案遇難者。默哀民眾帶來了花束。 新華社巴黎7月30日電(國際觀察)法國媒體如何反思恐襲報道 新華社記者王忠菊 自2015年1月《查理周刊》雜志社遭遇恐怖襲擊以來,法國各地頻頻成為恐怖分子的襲擊目標: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2016年7月14日的南部城市尼斯、7月26日北部城市魯昂附近的一座教堂。 一次次流血見證了極端分子的殘忍、反恐斗爭形勢的嚴峻、社會對立情緒的加劇和民眾安全感的缺失。法國新聞媒體對不斷發生的恐襲給予了高度關注。最初,它們只是報道襲擊事件,組織專家分析反恐形勢及法國政策得失,而最近,它們已開始對自身在反恐斗爭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反思。 不充當幫兇 7月27日,法國《世界報》、BFM新聞電視臺、法國電視24臺、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廣播電臺歐洲一臺等多家法國媒體宣布,今后不再刊登制造恐怖襲擊的極端分子的照片或播放他們的畫面。歐洲一臺甚至宣布,不再在報道中提及他們的全名,而只用首字母縮寫代替。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給這些極端分子“露臉”或“出名”的機會。因為,制造轟動效應、成為所謂“圣戰英雄”往往是這些人追求的目標。 為此,不少極端分子故意在犯罪現場留下自己的證件或可以追查到他們身份的“蛛絲馬跡”。尼斯恐襲案兇手在屠殺前還在租來行兇的貨車里自拍,魯昂教堂恐襲案制造者竟然將對神職人員割喉的全過程拍攝下來。這些做法都反映出極端分子對“以身殉道”光榮感的心理渴求。 正如法國反恐問題專家、心理分析師費迪·本斯拉馬所說,恐怖襲擊的兇手原本大多是默默無聞之輩,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他們夢想“成功”和“榮耀”,希望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成為其他極端分子眼中的“英雄”。 本斯拉馬認為,不能忽視“成名”對這些情緒不穩、精神彷徨的年輕人的吸引力,他們可以為獲得震驚世界的“成就感”鋌而走險、濫殺無辜。 法國一些媒體現在決定不再給極端分子滿足這種畸形心理需求的機會,不再做客觀上替恐怖組織宣傳的幫兇,以免刺激更多極端分子去效仿。 《世界報》社長費諾利奧在一篇社論中說,該報決定不再刊登恐怖襲擊兇手的照片,尤其是恐怖組織宣傳材料中的照片,以免讓他們死后“成名”。BFM新聞電視臺編輯部主任貝魯也表示,不想把極端分子擺在與恐襲受害者同等的位置,不想在他們濫殺無辜后還把他們生前微笑的照片拿來展示。 |
相關閱讀:
- [ 07-29]恐襲頻發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或禁止游客攜帶背包
- [ 07-28]法國公布尼斯恐襲調查報告 稱不存在警力不足
- [ 07-27]難民危機招來恐襲陰云? 歐洲一體化浴火淬煉
- [ 07-27]美國以最強烈言辭譴責法國教堂恐襲事件
- [ 07-26]德國警方:無跡象顯示柏林醫院槍擊事件是恐襲
- [ 07-26]德國淪為恐怖主義“新災區” 歐洲為何連遭恐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