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與壓力 實際上,這些法國媒體的決定一方面是從職業道德角度對恐襲報道主動思考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外界壓力。法國媒體此前因報道恐襲事件不當而多次遭到批評。 2015年1月,法國媒體在報道《查理周刊》雜志社和猶太雜貨店恐怖襲擊事件時就受到“干擾警察、使人質生命面臨威脅、對受害者缺乏尊重”等指責。 尼斯恐怖襲擊發生后,媒體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不斷有法國專家和政界人士提出,媒體應該自律,不能無意識地“散布恐慌情緒”并成為替恐怖組織宣傳的“幫兇”。法國反恐法官貝尼舒最近甚至指責法國媒體“助燃恐怖主義”。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上出現了征集簽名活動,反對媒體刊登極端分子的照片,此舉得到不少網民積極響應。 最近,法國一些右翼議員還要求法國最高視聽委員會處罰法國電視二臺和電視一臺。原因在于,電視二臺在尼斯恐襲后采訪了一名男子,當時播出的畫面上可以看到他剛剛不幸遇害的親人就躺在旁邊。這些議員認為,該電視臺這樣做是在“傳播恐怖”。而電視一臺受到指責的原因在于,他們播放了尼斯恐襲兇手生前得意洋洋的自拍照。 分歧和爭議 盡管一些法國媒體主動宣布不再刊登極端分子照片,但他們也并不相信這樣做就能阻止恐怖活動發生。正如BFM新聞電視臺編輯部主任貝魯所言,此舉主要是為了照顧受眾的感受。 不過,包括法國電視臺在內的其他一些媒體則不準備妥協。他們不同意一些媒體的“回避”政策,決定一如既往地全面報道,不回避極端分子的照片和姓名。 法國電視臺新聞部主任費爾德提到對極端分子“匿名化”處理的缺點時表示,不提極端分子的姓名,也不讓他們露臉,只會助推陰謀論的傳播,令民眾緊張情緒加劇,因為一些民眾原本就懷疑媒體沒有說出全部實情。 法國電視24臺記者納斯爾也反對“回避政策”。在他看來,認為極端分子為在媒體上露臉而實施恐襲的說法過分強調了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實際上他們是在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實施行動。 觀察人士認為,法國媒體關于這一問題的分歧和爭論或將繼續。不過,目前的討論仍局限在行業自律和職業道德范圍內。隨著恐襲威脅加劇,法國民眾的看法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最新民調顯示,一向視“民主”、“自由”高于一切的法國人開始逐漸接受犧牲部分個人自由和隱私以換取安全保障的觀念。當生存權受到威脅時,每個人都會懂得,先得平安活著才能奢談其他權利。 |
相關閱讀:
- [ 07-29]恐襲頻發 德國慕尼黑啤酒節或禁止游客攜帶背包
- [ 07-28]法國公布尼斯恐襲調查報告 稱不存在警力不足
- [ 07-27]難民危機招來恐襲陰云? 歐洲一體化浴火淬煉
- [ 07-27]美國以最強烈言辭譴責法國教堂恐襲事件
- [ 07-26]德國警方:無跡象顯示柏林醫院槍擊事件是恐襲
- [ 07-26]德國淪為恐怖主義“新災區” 歐洲為何連遭恐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