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余曉潔?白國龍)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后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近日印發。與“十二五”科技規劃相比,新規劃主要指標增至12項。指標變化有何導向意義?值得品讀。 首先,新規劃保留了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兩項指標,但把它們提升至整個指標體系的前兩位。新規劃描繪的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藍圖中,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將大幅躍升。 “首個指標就是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從2015年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其次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意味著屆時我國將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 新規劃增加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指標和全民科普指標。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22.2萬億元增至2020年的34萬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由0.9%增至1.1%。此外,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6.2%提升至10%。 新規劃在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思想。“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李萌說。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這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規劃,也是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規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說。新增指標體現了新常態下,我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要求。 科普指標列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體現了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只有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才能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我國科技館、博物館的展品創新性不夠,同質化明顯。科普要讓公眾能夠參與、體驗、互動,而不是‘高大上’。”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人才與科普處調研員邱成利說。 此外,新規劃提出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到2020年達到2.5%和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等指標,體現了我國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依靠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決心。 |
相關閱讀:
- [ 08-10]“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發布
- [ 08-04]科技創新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 [ 08-01]平潭出臺13條措施 扶持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
- [ 07-21]區域科技進步水平普遍提升
- [ 07-11]廈門政府為下個五年描繪藍圖 突出十大重點產業領域
- [ 06-25]專家:中國優質農產品總量偏低需增強科技創新力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