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豐收的季節,城川鄉小寨村村民楊道道在自家果園里采摘蘋果。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攝 一周時間,四市八縣區,數千公里,隴東大地就這樣以最真實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昔日因造就今日果。厚重的歷史大門被重新推開,與今朝老區的蓬勃發展交相輝映,形成一幅最壯美的圖景。 9月18日-9月2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來到甘肅站,重走長征路線,聚焦精準扶貧,把革命精神傳達給全國的讀者。 追訪紅色印記 追尋80年前那次壯舉并不是件簡單的事——長征走過的地區已發生滄桑巨變,不過,借由經歷了歷史風霜的人、物、景,以及百姓口口相傳留下的故事,我們還是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吉光片羽。 甘肅是紅軍長征活動時間最長、地域最廣、到達人數最多的省份。1935年,中共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經無數艱難險阻,于9月初進入甘肅迭部縣境內。 過去常聽人說,紅軍在長征途中,不顧自身的艱苦條件,處處替百姓著想。那是怎么個“著想”法?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紅軍總司令部舊址,我找到了答案。這是朱德曾經率軍駐扎過的地方,門口如今還陳列著他挑水用的水桶。會寧民居有其獨有的形制,因為當地干旱少雨,房檐都朝著自家院,俗稱“一潑水”。南方人朱德第一次進入這個小院的時候頗為驚奇,從房東處得知,每到秋天,降雨量比較多的時候,這種房檐能讓盡可能多的雨水流到自家水窖中,而這,就是他們一年的飲用水。 朱德很快為部隊擬了一條鐵律:水窖里的水一律不許用,留給老鄉,咱們的生活用水到西津門外的祖厲河去挑。但是,當地人告訴我們,祖厲河又叫苦水河,因為流域地層含鹽堿較多,水味苦咸,連鳥都不愿啄飲,紅軍就是這么撐過來的。 長征開始時,全軍總人數近30萬,到達陜北的卻不足3萬。無數戰士犧牲在了中途,很多人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在會寧的紅軍會師塔,塔身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不過,卻沒有留下落款。他說,他是代表所有參加長征的戰士,所以不署個人的名字。 也正是因為這巨大的犧牲,在靜寧縣界石鋪鎮,紅軍長征紀念館講解員說,一位從界石鋪繼紅村參加長征的小戰士至今仍在世,采訪團成員都覺得有些興奮。 他就是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式上,老兵方陣經過天安門時,第一個敬禮的余新元,當時,直播給了他足足6秒的鏡頭。余新元原本是地主家的放羊娃,參加紅軍時只有13歲,他不僅參加過5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戰斗,建國后,更是把雷鋒和“當代雷鋒”郭明義送進了部隊,堪稱“紅色星探”。 余新元原本的名字叫做呂新院,身為貧雇農的父親希望他將來能住進嶄新的院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如今,他的家鄉靜寧成了遠近聞名的蘋果大縣,農民靠果樹脫貧致富,走進農村,觸目所及是寬敞的房屋、整齊的花壇,以及滿園的早酥梨、大接杏、蘋果。“新院”這個最樸實的愿景,在家家戶戶變成了現實。 |
相關閱讀:
- [ 09-29]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征和新長征
- [ 09-29]【中外學者話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 [ 09-27]《長征大會師》發主題曲 歡欣鼓舞感染力十足
- [ 09-27]用長征精神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 [ 09-27]長征勝利與黨的建設歷史經驗
- [ 09-26]習近平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長征主題展覽
- [ 09-26]讀懂長征的精神力量(人民論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