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外媒報道,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4日在瑞典揭曉。3位科學家:大衛·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鄧肯·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近年來,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情況及其研究成果如下: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得了這一獎項。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60歲)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他們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可能,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并因此受到高度評價。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獲得,兩位物理學家因為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間的密切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獲得表彰。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種,被普遍認為會最終替代硅,從而引發電子工業的再次革命。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兩位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而獲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因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而獲此殊榮。 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分享。這兩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先后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2006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和喬治·斯穆特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獲獎。 2005年,美國科學家羅伊·格勞伯、約翰·霍爾和德國科學家特奧多爾·亨施因為“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和對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而獲獎。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歸屬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他們發現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 2003年,擁有俄羅斯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俄羅斯科學家維塔利·金茨堡以及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安東尼·萊格特因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和美國科學家里卡爾多·賈科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作出了先驅性貢獻,其中包括在“探測宇宙中微子”和“發現宇宙X射線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國科學家埃里克·康奈爾、卡爾·維曼和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克特勒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根據玻色-愛因斯坦理論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堿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
相關閱讀:
- [ 10-04]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3科學家 表彰發現物質的拓撲相變
- [ 10-04]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自稱性情乖僻
- [ 10-03]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日本科學家獲獎
- [ 09-07]瑞典兩名諾貝爾醫學獎評委因學術丑聞遭解職
- [ 09-01]華裔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去世 系錢學森堂侄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