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樓市“金九銀十”交替之際。過去一年,全國一、二線城市樓市的迅猛上漲讓許多人“措手不及”,而樓市的過熱也迎來了政策的調控。自9月30日晚間至10月6日,短短七天時間,北京、天津、蘇州、成都、合肥、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先后發布新樓市調控政策,昨天又有珠海、東莞和福州三座城市重啟限購限貸,再加上嚴格樓市管理的惠州,使得本輪全國加入調控行列的城市達到19個。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去年“330”樓市新政以來全面寬松政策迎來拐點,樓市或將降溫。不過,隨著樓市的降溫,資金往哪兒去,又成為新的焦點。 4座城市昨日加入調控大軍 在北京發布樓市新政后,多個城市緊跟步伐,這股調控浪潮或許仍將繼續。昨天,珠海、東莞和福州也加入了十一長假期間的限購城市大軍。昨天凌晨,珠海市政府出臺了樓市新政,宣布即日起執行限購限貸政策。距今年4月宣布取消限購不足半年,珠海再次重啟限購以應對樓市的上漲。按照新規,從即日起珠海市執行住房限購政策,對擁有3套及以上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擁有1套及以上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無法提供購房之日前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在全市范圍內向其銷售建筑面積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住房。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僅有160多萬人口,常被列入三線城市的珠海房價已超過廣州,漲到18988元/平方米。 昨天傍晚,東莞出臺限購政策:自2016年10月7日起,在東莞市行政區域內,對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銷售新建商品住房;對擁有1套住房、無法提供購房之日前2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以及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銷售新建商品住房。昨天晚間,福州宣布停止向3類家庭出售144平方米及以下的商品住房。福州成為國慶期間,第18個限購城市。其后,惠州于昨日夜間出臺樓市調控措施,要求預售商品房時,應當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還有哪些城市可能跟進限購?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石家莊、青島等房價漲幅較快的城市,仍有出臺限購政策的可能。 實際上,從2010年到現在,中國樓市從限購到取消限購再到重回限購,在政策上已經走過一個來回。高峰時,全國有46個城市實施限購政策,后陸續取消限購,只剩下北上廣深和三亞維持限購,如今一眾城市又重回限購行列。 業內人士分析稱,從后續市場走向看,以下城市限購可能性比較大:石家莊、青島、昆山。這些城市有一個共同點是從地理位置上看,要么是經濟發展比較不錯的重點二線城市,要么就是位于一線城市周邊的城市。其次是這些城市樓市已經趨于活躍,而且房價增幅過快。因此,這些城市都有可能出臺各類版本的限購做法。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從各地集中全面出臺政策看,其中主要以二線城市為主,而且基本都是前期房價漲幅較高城市。從出臺政策的城市特點看,可以判斷,未來還有多個城市會出臺調控政策。最后有可能將有15-20個城市形成本輪調控政策風暴。 不過,在一些城市樓市火爆的同時,一些城市仍然面臨降庫存的壓力,未來有望出臺寬松政策,如沈陽等。因此,未來整個樓市的調控將會更多地呈現出“因城施策” 的樣態,逐步向中央“一城一策”的調控思路靠攏。 密集調控政策下房價會降嗎? 國慶期間,各地密集出臺樓市調控政策。無論是剛需人群還是投資人群,似乎都在問這么一個問題:“十一之后房價會降嗎?” 易居中國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中國樓市政策的拐點已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開啟,而市場拐點會在明年,201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或有“量價齊跌”的現象出現。但必須認識到,此類市場拐點是周期性的,而非實質性的下跌。 張大偉認為,這一輪新政策主要打擊的是投資客以及外地戶籍購房者。目前看,這一輪收緊政策,除了北京已經接近恢復到了2014年“930”前的政策壓力,其他城市雖然力度較寬,但針對外地戶籍的購房資格和信貸資格也開始收緊。 對于本輪調控的政策效果,張大偉認為,“房價不是一直漲的,在2014年、2011年、2008年、2005年房價的確是跌的。如果房價再漲,房地產政策全面回歸2014年是可能的。所以投資需求基本已經到變現的時候了。” |
相關閱讀:
- [ 10-04]抑投機、穩房價、因城施策:專家評各地調控新政
- [ 10-03]國慶第二日全國旅游消費845億元|多地接連出臺樓市調控新政 能否穩住房價?
- [ 10-03]中國多地接連出臺樓市調控新政 能否穩住房價?
- [ 10-02]“金九銀十”話樓市:多地調控政策升級能否穩住房價?
- [ 10-01]百城房價環比連漲17個月 新一輪樓市調控收緊潮起
- [ 09-30]土地市場高燒一二線城市房價猛漲 調控新政密集發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