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題:“負面標簽”如何消除——聚焦電商五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高敬、趙文君、郭宇靖 從誕生伊始,電商承受了多少贊美,也就承受了多少質疑——假貨充斥、產品低劣、虛假報價、逃避稅收……電商一路開疆拓土、高歌猛進,這些標簽如影相隨。如今,電商是時候該撕掉這些標簽了。 假貨如何剔除 北京的高女士花了100多元從網上買了一款女包,而這款包在商場里的售價要近千元。她和賣家都心知肚明,這款所謂大牌同款就是假貨。 因為假貨泛濫,中國的電商企業屢遭一些國外機構的質疑。 阿里巴巴集團回應說,截至2016年9月,參與淘寶打假系統的商家是上一年的2.5倍多,在阿里巴巴的幫助下,一年時間內約675個假貨生產點、倉儲點和銷售點被關閉。 北京市工商局網絡交易監管處處長陳建平說,假貨不是電商的原罪,但卻被電商無形放大了。平臺公布信息時應該將關閉的店鋪、售假者信息公示,通過技術手段讓售假的人沒辦法“換個馬甲繼續干”。 互聯網專家方興東指出,電商平臺是假冒偽劣集中的受益者,平臺打假只是減少收益,并沒有因為售假得到懲罰和受損。不是售假多就損失多,從機制上來說,這是失靈的。 寧夏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邱杰建議建立電商平臺打假聯動機制,只要一家電商平臺上查出了假貨,這家供應企業的貨品就不能在其他平臺再銷售,要下架。通過互聯網企業自身的嚴格自律,強化誠信制度,擺脫假貨在電商土壤中的肆意滋長。 低質低價是電商發展的必然階段 河北保定一家箱包制造公司的業務經理任梅告訴記者,該公司一款定價為29元的箱包已經直逼成本。然而,周邊小作坊生產的偽劣仿品,賣19元甚至9元還包郵。“其實廠家也很頭疼,商品質量差、利潤低、退貨率多,差評率高,長期形成了惡性循環?!彼f。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市場信息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孟躍輝指出,劣質產業損壞了優質產業發展環境,高端消費持續外流,這也是近年來海淘一族興起的原因。長此以往,必將損害我國產業發展的基礎。 國家工商總局今年10月份公布了網絡交易商品質量專項抽檢情況,總體不合格商品檢出率為34.6%,其中大多數為內在質量不合格。顯然,僅靠產品抽檢不足以概括全貌。除了產品抽檢,能否對電商銷售的假冒偽劣商品進行有效監管? 陳建平介紹,此前北京市工商部門曾與某互聯網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將北京市4100多家涉嫌無照的商業網站一一對應到搜索結果,用戶在搜索時就能看到工商部門做出的消費提示,這樣有的網站連一單生意都沒有了。 “這說明目前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實現對電商平臺的監管。真正讓消費者參與共治,要讓政府相關部門將信息有效傳導給消費者,合理加強監督?!彼f。 電商究竟該不該全面征稅 是否要對電商全面征稅的問題一直以來爭議不斷?!半娚淘摬辉撜鞫愂莻€偽命題,法律從來沒有規定哪類企業不能征稅?!敝袊嗣翊髮W副教授謝波峰說,一些電商企業沒有申報納稅的情況是存在的。 專家說,電商平臺在納稅方面相對規范,但在平臺上經營的百萬甚至千萬量級的店鋪,有些原本是正常登記注冊的企業,卻在線上通過自然人身份開店逃稅,已經成為業內潛規則。這些偽裝成自然人的網店,不在工商部門注冊、無法被納入稅收征管范圍,嚴重影響了稅收公平,最終損害的是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未按規定納稅的交易規模有多大?可以帶來多大的稅收空間?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電商商品的品類極其復雜,每種商品的稅率不同,尚無法準確估算。 然而,目前把全部電商納入稅收征管難度頗高。問題出在哪兒? “比如個人開網店,你賣什么東西政府監管部門不完全知道。你開了幾個店,監管部門也不盡知曉。”謝波峰說。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由于電商開店數量、交易額等信息都由平臺掌握,有的平臺以商業秘密或賣家個人秘密為由不向工商部門提供數據,同樣稅務部門也不掌握信息。連基本的信息都無法準確獲取,何談稅收征管? 有電商企業宣稱,如果對占絕大多數的小網店征稅,中國的電商會很快死掉。不過有專家稱,這是個偽命題,如果信息全透明,小網店完全可以享受減免稅政策。 京東集團副總裁蔡磊認為,電商納稅應該走向法制化軌道,希望能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有的電商平臺抽成達20%至30%,即使賣家沒掙一分錢,也是要交傭金的。相比電商平臺的抽成、流量、搜索排列等成本,稅收在網店的成本中只占很小部分。” |
相關閱讀:
- [ 11-09]蔚領上市品鑒暨一汽-大眾電商價秒殺專場
- [ 11-09]部分“電商專供商品”疑質量縮水 化妝品真假摻售
- [ 11-08]備戰“雙11” 漳州電商爭搶市場“饕餮盛宴”
- [ 11-08]工商總局約談電商:促銷不得先漲價再打折
- [ 11-08]雙11快到了,默默甩給你一份——超全電商產品不合格名單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