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死角”的暖氣何時來 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棚戶區、老舊小區、拆遷未完成等多種原因,還有一些家庭正在寒冷中度過冬季。 在太原市紡織苑東棚戶區一間破舊低矮的平房里,幾乎見不到陽光,老舊的玻璃窗用一層塑料布包著,但無法阻擋寒風灌進家中。即使燒著煤爐,屋子里依然潮濕陰冷。 屋內沒有通暖氣,住在這里的兩位老人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是燒煤爐。73歲的張金練正把他為過冬儲備的1000多塊蜂窩煤壘放整齊。“一個煤爐一天要燒15塊蜂窩煤,一冬天要花近2000塊錢。” 張金練的母親、92歲高齡的梁翠葉和他一起生活。由于腳上有傷行動不便,梁翠葉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裹著好幾層被子,再用暖手寶捂著。只待了不到半小時,記者就感到手腳冰冷,而張金練卻說這不算什么,還沒有到最冷的時候。“最擔心的是我母親。”他說,老人家晚上經常被凍得睡不著覺。 “一個冬天光燒蜂窩煤就要花掉七八百塊錢,對我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住在紡織苑東棚戶區的低保戶田小民說,雖然領到了政府發放的冬季取暖費,但對于每月只有700元收入的他來說,取暖的花銷仍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時時刻刻都要操心,經常半夜還要起來檢查一下爐子,生怕出現意外。”田小民說,周圍的鄰居家從前發生過煤氣中毒的事故,這讓他在燒煤爐時格外小心。 據了解,紡織苑東棚戶區目前約有住戶1600人,大都是低保戶,冬天只能靠燒煤爐取暖。在太原市其他幾處棚戶區中,情況也基本相同。 “每年冬天暖氣溫度都不夠,一冬天都要燒電暖氣。”41歲的低保戶安晉慧說,自己所住小區是20多年前修建的,現在供熱管道嚴重老化,供暖效果很差。夜里溫度低,每天晚上他們都得打開電暖氣,穿上最厚的睡衣,蓋上套著珊瑚絨被套的被子,一家人擠在一個屋子里睡覺。“孩子才上初一,我總是怕他挨凍。”安晉慧說,每天晚上放學回到家,兒子郭佳鑫就會穿上厚厚的棉睡衣棉拖鞋,縮在電暖氣旁學習。 據了解,當地已經加緊進行棚戶區改造。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爐料公司小區自2011年開始進行拆遷改造,目前拆遷尚未完成。由于拆遷破壞暖氣管網,30余戶未搬遷的居民家中已有3個冬天沒有供暖。曬太陽、土暖氣、電暖氣、自制樓道保溫層,他們用各種“土辦法”取暖。 居民黃先生說,一年燒3噸煤。家里爐子在哪個屋子哪個屋子室溫能達到14-15攝氏度,別的屋子就不行。實在太冷就再輔助用電暖氣、電褥子。居民楊先生說,家里面不能墩地,一墩地就結冰。 呼和浩特市公用事業管理局供熱科負責人云俊義說,如果住戶不搬走,只能暫時封閉窗戶,臨時連通供暖管道,盡量向住戶供暖。 如何破解這些供暖難題?專家認為歸根結底要讓改革“熱”起來。供暖事關群眾利益、民心冷暖,也涉及眾多供熱企業經濟效益,政府有關部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重視不能停留在噓寒問暖的表面,或是下發多少文件,要傾聽群眾呼聲,堅持問題導向,認真梳理哪個疙瘩最難解,敢于對利益糾葛下刀子。 |
相關閱讀:
- [ 11-08]鄭州市民買了危房改造樓盤 入住兩三年沒暖氣
- [ 11-02]全國已有12個省份開栓供暖 多地提前供暖或預供暖
- [ 11-02]全國12省區已開始供暖 多地提既保民生也要藍天
- [ 09-02]俄小鎮供暖系統出意外 居民家中水管竟流出石油
- [ 08-15]智庫呼吁改革中國供暖方式 探索綠色供暖模式
- [ 02-12]過年不回家的人:另一種暖男——供暖工人
- [ 11-06]北京今日有望迎今冬初雪 三日累計降溫10℃
- [ 05-10]供熱企業立夏開收供暖費 負責人稱是“無奈之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