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對中國文藝工作者提四點囑托: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
2016-12-01 16:42: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化的地位作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昨日,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四點囑托,深刻分析了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是新時期加強文藝工作、推進文藝事業的綱領性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國防大學教授顏曉峰等多位學者在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采訪時指出,習總書記的講話精辟地闡明了文藝創作與民族傳統文化、文藝創作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遠來自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 堅定自信、展示力量:讓中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化自信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殷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讓中國的作品在創新性發展中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為何要堅持文化自信?今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用“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價值支撐。中國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精微的動力,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自豪。”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告訴記者,中華民族長期發展歷經坎坷卻又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認為,所謂“更基礎”,表明文化自信是支撐其他三個自信的基礎和前提;所謂“更廣泛”,表明文化自信具備寬廣感人的力量;所謂“更深厚”,表明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基因和血脈之中,連接著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寄寓著人民的選擇與意愿。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總書記此次講話,不僅重提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特性,更是將文化自信視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了文化自信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李宗桂認為,中華文化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獨特標識。我們應當堅定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真正做到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作品的產生,源于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不忘本來,面向未來,是文藝創作和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應有取向,是民族特質的必然要求。沒有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沒有文化自覺意識,沒有文化自信理念,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 |
相關閱讀:
- [ 12-01]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 [ 12-01]習近平“四點希望”擎起文藝創作指路明燈
- [ 11-30]習近平向巴西總統和玻利維亞總統致慰問電
- [ 11-30]習近平: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文藝高峰
- [ 11-30]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