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保定12月14日電 題:河北扶貧產業園區的搬遷戶:一年“閃變”新活法 “一路上眼淚就止不住地流?!睉阎鴿夂竦墓释燎榻Y,易地扶貧搬遷戶張淑格憶起一年前離家時的情景仍感慨萬千。 作為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顯著標志,中國的減貧行動目前進入攻堅階段。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來說,中國政府啟動異地扶貧搬遷工程,以改變當地民眾生存現狀。 張淑格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土安村,地處深山,距縣城35公里。村民們祖輩住土坯房,耕種狹小的“手絹田”、“草帽田”為生。多年前,張淑格的母親突發腦溢血,因當地交通不便無法得到及時救治不幸離世,這讓她痛下決心要挪出“窮窩”。 2014年,土安村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政府補貼和群眾自籌相結合。該村成為淶源縣最早一批“吃螃蟹”的搬遷村。 “下山去能干啥?收入來源是什么?山下生活費用高不高?搬走后的舊房子咋辦?”52歲的土安村村民王福利的想法代表著多數村民的顧慮。在了解相關政策后,大家帶著“豁出去”的想法決定搬出去“試一試”。 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啟動31個縣、15.2萬人的搬遷工作,189個集中安置項目全部開工。 中新社記者日前赴河北省部分扶貧產業園區,探訪那些在短短一年內,“閃速”變換新活法的居民們。 2015年,張淑格、王福利兩家搬入新建成的“富安新村”。張淑格帶記者參觀她近100平方米的新居,話語中透著喜悅,“以前的土坯房換成了整齊牢固的磚瓦房,水、電、路設施也齊全得很?!?/p> 富安新村去年建起服裝加工廠,張淑格等20多名“搬遷戶”進廠務工成為“上班族”。張淑格說,在服裝廠每月有1000多元(人民幣)固定收入,和之前‘土里刨食’的日子沒法比。 搬到新村的王福利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到兩三公里外的縣城從事一份穩定工作。妻子則在縣城賣煎餅,全家年收入近4萬元,比搬遷前翻了一番。 按照規劃,村民搬到新居后,淶源縣將把貧困村的房屋、山場、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招商,村民們可以通過轉讓、參股、打工等方式參與開發、盤活資源。 據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中國將用5年時間對地方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力爭“十三五”期間完成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 距淶源縣300多公里的河北省沽源縣新民村也迎來整體異地搬遷,新建房屋總規劃面積達80多畝,并配備超市、電商網店、公園、幸?;ブ旱龋€將建設加氣站及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村民趙丙續家明年5月將搬入三間獨門獨院的磚房。趙丙續說,他家的舊房將流轉出去,重點發展錯季蔬菜、脫毒馬鈴薯等作物。村里還將成立村級勞務輸出市場,拓寬就業渠道。 趙丙續憧憬著未來的生活,“前半輩子都在過窮日子,后半生我要嘗嘗好日子是個啥味。” 據國務院近期發表的《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按照農村現行貧困標準累計減少7億多貧困人口,超過美、俄、日、德四國人口總和,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作者 魯達 郝燁 高紅超) |
相關閱讀:
- [ 12-14]寧德市紀委通報2起扶貧專項資金使用問題典型案例
- [ 12-14]陜西平利大力實施文藝啟智、文化惠民、文旅融合—— 唱響文化扶貧“三部曲”
- [ 12-14]漳州28人偽造就診資料騙取新農合基金被訴|永泰通報2起扶貧領域違紀典型案例
- [ 12-14]最高檢:今年共查辦扶貧職務犯罪1623人“最后一公里”發案突出
- [ 12-14]“IPO扶貧”堅持“四不原則”證監會將推具體實施標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