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區域結構。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推進農業生產向優勢產區集聚;要完善扶持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特色農產品生產功能區的政策,形成區域分工合理、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生產力布局。區域品種結構優化要穩定基本面,重在“邊際調整”,對生態問題突出地區、氣候不適宜地區有計劃地進行一些退耕、休耕、輪作,促進產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態產品供給。習近平在對“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他強調:“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他還強調:“要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影響農民收入前提下,在有關地區開展輪作試點和休耕試點。要建立利益補償機制,穩定農民收益。”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主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個別品種供過于求背景下的調整改革,是在全國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和特色農產品產區基本形成下的調整優化,絕不能在大的區域品種結構上搞顛覆性的改革,不能搞大范圍的區域再平衡,以避免造成較大的生產力破壞和農民損失。因此,糧食主產區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功能區重在“內涵式”調整,著力調優品質、節本增效,推廣清潔生產方式和循環農業模式。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等新理念出發,明確提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特別是針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和國家庫存水平過高等問題,要求“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今年以來,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減少,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范圍擴大,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得到優化。農業部已確定2017年要繼續調減玉米1000萬畝,累計調減總量爭取達到4000萬畝;擴大玉米大豆輪作試點,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大力穩生豬、興奶業;逐步減少近海養殖,規劃和發展“海洋牧場”,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特色農產品。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