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裔支持者在菲永競選辦公室。(法國《歐洲時報》/孔帆攝)
中國僑網12月29日電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法國的華人群體,從來不是政客們眼中的“票倉”,無論是總統大選,還是地方選舉。但是,2016年,這種狀況似乎發生了轉變。在大選年來臨之際,華埠成了各路競選人必拜的“碼頭”。法國的華人群體也抓住了這個時機,順勢而為,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法國的政治生活中,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政界為何重視華人群體?
法國政界為何開始關注華裔社區?因為這里集中了法國的兩大熱點:社會治安與經濟發展。還有,華人逐漸的融入和華二代的崛起。
8月9日,法國華人張朝林在巴黎北郊遭歹徒襲擊、搶劫而身受重傷,于8月12日去世。事件發生后,當地華人并未忍氣吞聲,而是為維護自身權益積極行動,于9月4日舉行了當地華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游行,表達了華人“反暴力要安全”的心聲。
作為法國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支,華人不但是法國安全問題的受害者,在參政議政方面也一直是“弱勢群體”。大選年到來之前,這次游行成為華人參政的一個契機,法國政界也看到了華裔的力量。
在經濟文化領域,華裔貢獻良多。比如巴黎北郊的華人商圈,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中國商品集散地。2000多華人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近十家華人協會,也為當地的多元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以說,大巴黎的數個華人聚居區,都起到了這些作用。這一切,法國的政客,特別是即將參加法國大選的競選人,當然看在眼中,予以關注。
法國社會黨總統競選人、法國前教育部長阿蒙在參觀巴黎北郊華人商圈的時尚中心時表示,“應該統計一下華商為該地區創造了多少產值”。
而在巴黎13區,中醫醫院、中文大學已經在規劃遠景。巴黎市議員陳文雄表示,經濟、文化上實現融入與發展,華裔參政便水到渠成。陳文雄曾參加了法國總統奧朗德與華二代座談,他說,新生代華人青年群體的崛起也讓政界關注這個群體。他們更了解自己生活的國家,也希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經濟文化領域的貢獻,維權行動的高漲,為華人參政提供了基礎和動力,即將到來的2017年大選,為華人參政提供了一個好的契機。
競選人背后的華人身影
最近,巴黎大區議會主席佩克雷斯,應邀成為“亞裔支持菲永委員會”的名譽主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以華人為主的亞裔“后援團”,是在菲永沒有成為“黑馬”前就開始支持菲永的競選。在菲永民意還處于低潮時,他們通過微信、臉書、推特等平臺,宣傳菲永的競選綱領,用法語、中文詳細解釋菲永的理念和措施,并且橫向對比,讓支持者看到菲永綱領的優勢。他們發起捐助,為菲永的競選提供資金支持。
該委員會的主席,歐拜赫維利埃市議員田玲對記者說,“我們一直看好菲永的個人魅力,比如誠實、穩重,同時認可他的競選綱領,每一條都是針對法國的頑疾。菲永成為右派候選人,也證明我們沒有看錯。”田玲說,他們早在菲永民調指數最低的時候就在黨內公開宣布支持他,她自己也被任命為歐市菲永支持委員會負責人。
其實,不僅僅是菲永,幾乎每個初選人背后,都有華人的身影。
法亞共和聯盟會長錢美蓉是薩科齊的擁躉,這個協會也正是在共和黨的支持下成立的。錢美蓉說,“雖然華裔群體表示,支持候選人不要傾向性太強,但是,若果一個候選人的競選綱領有利于華裔族群的發展,我們為什么不選他呢?薩科齊關于移民的政策、經濟發展的政策,都對華人和整個法國有利,我們應該支持。”現在看來,當時薩科齊主張以“選擇性”取代原先以“人道主義”為主導的移民政策,就受到希望在法工作的中國留學生的歡迎。
在初選中失利的阿蘭·于貝當時也獲得了不少華人的支持,中歐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吳忠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一個外國人如果想在別的國家取得成功,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先要融入當地社會。融入,參政議政是途徑之一,要學會和政界交朋友,了解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據記者了解,除了華人傳統支持的右派競選人,左派競選人背后,也有很多華人支持。甚至,傳統上被認為是極右派政黨的國民陣線背后也有華人身影。
記者認為,華人與其他人一樣擁有政治上選擇的自由,可能一部分人不完全同意另一部分人的政見,但應該尊重個人的選擇,鼓勵參政議政的行動。
正如巴黎市議員陳文雄所說,華人投票率低在很大程度上緣于語言不通以及無黨派歸屬。無論華人傾向于那個黨派,只要參與其中,就是一種進步。
右派初選塵埃落定后,原來支持于貝、薩科齊等右派初選人的華裔選民,聯合在了一起,壯大了“亞裔支持菲永委員會”的力量。很多商界人士也參與其中,這無疑也增強了華人助選的力度。

法亞共和聯盟會長錢美蓉(右)是薩科齊的“粉絲”。(法國《歐洲時報》/孔帆 攝)
華人社團重視參政議政
華人在巴黎的維權大游行,社團起到了很關鍵的組織和協調作用。同時,各大社團負責人也意識到了參政議政的重要性。他們專門舉行座談會,討論華人如何參政議政;開始關注“華二代”在參政議政中的分量;中法友誼互助會、法華工商聯合會等協會,成立“青年委員會”,專注于“華二代”的發展和融入,以及如何更好地參與法國的政治;法國華僑華人會一直支持年輕人的“沖勁”,在過去的兩年中,法國華僑華人會多次主辦的“華二代”座談會,商議了華人參政議政問題。鑒于很多華人疏離政治,甚至將投票權都放棄了,法國華僑華人會認為,從長遠看,要讓“華二代”積極參政,扭轉這種局面。
據了解,各個華人社團,都在籌謀在以后包括市鎮選舉在內選舉中,在各個區政府,推出自己的年輕參選人。
華人社團開始主動與政府對話。今年11月“安全聯盟行動委員會”(comitéde suivi)在93省政府宣布成立。這也是華人社團與政府積極對話的成果。歐市議員田玲,亞裔聯盟主席孫文雄,法國恒通集團總裁胡奇業,亞裔聯盟顧問蔡景瑞、副主席姜麗必,華裔青年協會會長王瑞,93居委會主任何林濤,中華青年聯合會長陳光榮及秘書胡安靜,法國華人促進會會長孫元洪等協會負責人多次與93省副省長依斯娜(Nicole Isnard),歐拜赫維利埃市市長瑪麗亞-姆戴赫卡維(Mériem DERKAOUI)以及周邊城市的市長、警察局長舉行聯席會議,促成了這個委員會的成立,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華人安全和發展的措施。
依斯娜表示,這也是華人參政議政的一種方式。
孫文雄則表示,華人參政,不能僅僅是投票,更要爭取自己的權益。投票可以,華人的安全、發展有什么承諾和改善,這些,都要提出來。參政議政,說到底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有的華人也表示,開會座談解決不了什么問題。這和法國政府的效率低下,官僚作風是有關系的,但是,不和政府談,改善華人的生存狀況,更是一句空話。
法國亞裔高等理事會去年10月在巴黎正式宣告成立,巴黎首位華裔市議員陳文雄出任理事會主席。該組織旨在廣泛聯合法國亞裔團體和人士,提升數以百萬計的法國亞裔的形象和影響力。此后,協會還舉行一場以“亞裔融入,成功與障礙”為主題的研討會,邀請法國文化傳媒界人士就法國亞裔的移民歷史和融入狀況、法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等議題展開討論。陳文雄表示,法國亞裔族群應該團結互助,積極融入主流社會,為法國的國家發展作出貢獻。亞裔族群還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涉及亞裔共同利益的問題而合作努力。
協會成立一年多來,逐漸吸納了更多的華裔青年,這些年輕人事業有成,并且關心政治,陳文雄也創造機會讓他們了解法國的政治生態。理事會里的年輕人多次參觀國會和參議院,與法國政界人士直接面對面交流。
今年9月份奧朗德總統在巴黎13區唐人街“夜會”華二代。策劃這次“偶遇”的正是亞裔高等理事會。法國政界由此認識到了“華二代”的崛起。
奧朗德表示,“華二代”是個橋梁,承載著中國文化和法國文化,但是,你們是法國人,要有這個意識,你們既可以把法國的企業推向中國,也可以引進中國的投資。
華二代的“異軍突起”是華界給他的驚喜。
2016年,華人參政開始雖然有起色,但是也有問題,比如不成熟、非理性等等,有的同胞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一言不合就開罵”,這從各個微信群里的爭論就能看出來,相互攻擊、惡斗、謾罵。
一位老華僑說,華人好不容易形成的團結意識,不要輕易就破壞了。“即便表達的是正確的觀點,卻用錯誤的行為表達出來,也是做不好、走不遠。本來作為少數族裔的華裔,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被撕裂,讓人心疼。”
據有關部門統計,法國目前擁有選舉權的華人約有20萬。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各候選人之間差距歷來極小,這20萬張選票對于他們絕非可有可無。
因此,華人必須善于利用手中的選票,發出明確的、強有力的聲音。
歐洲時報評論員文章曾指出:“不融入,移民就不能與主流社會和諧相處;不維權,任何正當權益都可能喪失。在法華人應在今年大選活動中充分發揮潛能與想象力,為打造華人族群的整體政治形象添磚加瓦。”

奧朗德夜會華二代。(法國《歐洲時報》/孔帆攝)
華人參政要走“多樣化”之路
今年7月,法國海外部部長喬治·保·朗志萬(George Pau-Langevin)在與華裔青年座談時說,希望華裔在繼承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發展商業的同時,要重視年輕一代的教育和成長,特別是華裔青年的參政意識,法國政府在這方面也將予以支持。年輕一代是法國的希望,也是法中關系發展的力量,她愿意與青年華裔交換心得與看法,鼓勵他們關心法國的政治生態,并且參與其中。她很欣慰地看到這么多的華裔青年開始參政。“必須參與,才能改變。”我們愿意與華裔一起努力,推進法國的改革。
她還說,華人參政問政,可以加入某黨派,也可以參加社會活動,法國主流有很多協會可以參加,雖不是直接參政,可是關系到公民的生活也很有影響力。比如說街區居委會,環保協會,維權反種族歧視協會等。
法國一位政界人士在華人大游行之后說,華人參政并不光是指“爭權”,也是維權。從去年到今年,法國華人維權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華人維權游行就是一記“重炮”。
陳文雄也說,華人要規避“自我邊緣化”,有意識地承擔社會責任,加強使命感,在公共事務空間里實踐自己的信仰。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回報當地社會,也是參政的一種形式。
華人在法國有時被其它族裔詬病,其中一點就是不關心所在地的社區,對社會關心不夠。競選公職的人大多從社區服務做起的。如果一個候選人要想勝選,他一定都是從所在社區的服務工作做起的。如果越來越多的華裔人士就會投入到社區服務和競選社會公職中來,華人在法國不關心社區,不關心社會的負面形象自然就改變了。
巴黎19區副區長王立杰、20區副區長施偉民對此深有體會。在參加區政府競選之前,他們一直為改善群內的治安和衛生而奔走,與區政府、警察局多次交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他們認為,法國華人之中,有的是只熱心公益事業,服務華人社區,不參加政治活動;有的是既熱心服務華人社區,又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后者,才有可能參加民選官員的競選活動,當選后進入政界。所以,他們希望更多的華人開始關注公益事業,并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施偉民已經策劃了幾次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受到了區內民眾的喜愛,他也在邀請熱心公益的華人到20區組織經濟、文化活動。而13區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陳文雄的組織下,已經蔚然形成規模。
通過社團參政議政是美澳華界比較常見的方式,華人社團眾多,它們凝聚個體力量,向主流社會表達自己的觀念。那里一些歷史悠久的綜合性華人社團,已經成為華人與政府、華人與主流社會對話和加強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社團在促進華人參政議政應發揮重要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公眾基礎和鍛煉場所,而華人也通過為社團服務達到回饋社會的目的。而法國的華人社團,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孔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