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三年:改革進入深水區 啃的都是硬骨頭
2017-01-01 11:08:34??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林雯晶 |
分享到:
|
從醫藥流通領域入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今天的中國,最大的民生痛點是什么?大數據告訴我們,看病難、看病貴首當其沖。醫改不到位,醫患矛盾就搞不定。醫患關系緊張,一方面是因為以藥養醫,醫生開大處方、搞過度檢查;另一方面是因為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大醫院扎堆,基層醫院缺少好醫生。那么出路是什么?一句話:恢復公立醫院公益性。“三明醫改”就是要用一套組合拳,實現這個終極目標。 “三明醫改”的突破口選擇了最難的一塊“硬骨頭”——醫藥流通領域 。過去一種藥賣出去,藥廠賣個出廠價,賺的很少;醫藥代表把藥擠進醫院要加價,不報銷就病人背著,報銷的話,就社保背著。三明市試點的做法是: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價格虛高別指望賣出去。同時,嚴控大處方、大檢查。此外還加了一個雙保險,就是藥品從生產企業到醫院的所有過程中只允許開兩次增值稅發票,加價的話搞不到發票,走不了賬。 醫改三年以來,這套辦法為三明節省了大約18億元藥費。老百姓省了錢,社保基金也扭虧為盈,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不能以藥養醫,那就讓醫術醫德值錢,讓優秀醫生有高薪、有尊嚴、能實現一個白衣天使的職業價值。三明對22家公立醫院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與崗位工作量、醫德醫風、社會評議掛鉤,不與藥品、檢查、耗材等收入掛鉤,這在全國是第一家。 改革的效果,是很多醫生的收入翻了一番,醫生對病人更耐心、更用心、更精心。 醫院最賺錢、最核心、最寶貴的資源,不再是儀器,而是技藝超群、愛崗敬業的醫生。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必須具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才能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明天央視新聞將繼續推出元旦特別節目《茍日新日日新》第三集《全面從嚴治黨:鍛造中華民族的領導核心》。2016年,中國在政黨治理上做出了哪些新的舉措,在全面從嚴治黨上出臺了哪些嚴規矩?將一一為您梳理。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也將繼續播出【深讀深改】第三集《一生相伴獲得感》,歡迎繼續關注! |
相關閱讀:
- [ 12-30]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來 厚植百姓獲得感
- [ 12-29]習近平這三副錦囊 為深化改革點出關鍵
- [ 12-26]深化改革 繼續前行,譜寫福建新篇章
- [ 12-26]改革攻堅 我們有突破(數字解讀2016·深化改革)
- [ 12-2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之三丨趙昌文:以深化改革為核心 謀劃去產能治本之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