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2日電(方堃) 67歲的馮培祥在浙江烏鎮生活了大半輩子,從沒想過自己的晚年生活竟能如此現代化。前些天,馮培祥突然覺得身體有些不適,趕快叫老伴拿出一臺名為“按護寶”的儀器,測量血壓和血糖。測得的數據實時共享給幾公里外的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馬上提出建議:“平臺上顯示的健康數據有點異常,您應該過來檢查一下。”當天下午,在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網絡視頻連線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神經科專家童琳,為馮培祥及時進行了診治。 浙江烏鎮的居家智慧養老新體系,正在改變著這里約1.5萬名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方式。同樣,這種改變每天都在浙江大地上演,“烏鎮模式”只是該省在居家智慧養老領域探索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浙江這個中國最先“白頭”的省份里,平均每5個人中就含有1個老年人,這個中國老齡化的“先頭部隊”不僅老齡化程度和老齡化發展水平都已高出中國平均水平,還榮登中國老年人政策進步指數排名榜首。 “離家不離村、離家不離社、離家不離親,這種原居安養的形式是浙江今后希望看到的養老新格局。”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蘇長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展望了浙江在“十三五”期間養老服務工作的“小目標”——居家養老探路“質量提升”。 養老服務“模范生”給自己出“新難題” “過去我們的著力點主要是機構設施數量的疊加,出現了供給無效的問題。提升服務內涵,提供精準服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琢磨的難點。”面對“小目標”,蘇長聰一針見血。 早在1987年,浙江省就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整整提前中國13年。這個最早面臨老齡化社會挑戰的省份在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方面,一直是中國的“模范生”。據悉,“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共投入養老服務建設資金179億元人民幣,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5.9萬張,建成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92萬個,老年食堂1萬余家。 這串數字的背后是浙江提前完成了“9732”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浙江全省老年人中有97%享受居家服務,3%享受機構服務;同時,有不少于2%的老年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由政府購買服務。“預計到今年底,浙江每千名老年人擁有機構床位數達38張,享受助餐服務的老人達到130萬人,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大部分農村地區。”蘇長聰表示,至2016年底,浙江90%的縣(市、區)覆蓋各類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 然而,僅僅實現“覆蓋”是不夠的。目前中國的居家養老服務基本還僅僅停留在一般性服務老人需求,比如生活服務、康復和照顧需求,其實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專業服務,如學習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健康康復、成長需求、臨終關懷等“精細化”服務,還有很多路要走。 結合現狀,浙江這個早早完成考核的“模范生”也想要給自己出一些“新難題”——率先構建起“9643”養老服務格局,即到2020年,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務,4%的老年人在養老機構接受服務,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養老服務補貼。蘇長聰告訴記者,老年人的剛性需求與非剛性需求要分離開來,浙江養老服務最大的痛點在于服務項目、方式還比較粗放,要精準的服務。 拉高標桿從“物”的服務到“人”的服務 “飯菜可口,一天兩頓只需2元錢,比自己家里燒還要實惠。”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晚田畈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食堂,89歲的池金烈老人享用著一葷一素一湯,開心寫在臉上。如今,該村20多名老人每天不出村子,一天花上2元錢就能吃上兩頓熱飯熱菜。 蘇長聰說,使老人不離鄉、不離家、不離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養老服務,建設以老年人為中心、遵循老年人意愿的服務體系就是當下的“剛性需求”。 據悉,當下中國的養老機構,普遍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現狀。一方面公眾對養老機構存有“入住難”“一床難求”的印象,另一方面卻是養老機構全國平均空置率達48%的現實,“冰火兩重天”折射出當前我國養老機構面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這種“失衡”就是因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現在不少養老機構建在郊區,地處偏遠,很多老人不愿去,他們習慣待在熟悉的環境中,喜歡住在有人氣的地方。“所以說要遵循老年人的意愿,真正改善養老服務,應該將重點放在居家養老上。”蘇長聰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浙江有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機構9000多家,每年服務老年人超過290萬人次。在“居家養老”上,浙江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浙江拉高標桿尋找“短板”,著力于從“物”的服務到“人”的服務。 溫暖怡人的午后陽光灑進杭州福利院7樓玻璃房,在歌曲《甜蜜蜜》的伴奏下,83歲的趙秋英老人和舞伴“阿鐵”緩慢地移動舞步,“阿鐵”身高80厘米,體重15公斤,是一臺專門為養老服務設計的智能機器人。 自從阿鐵來了,福利院就笑聲不斷。“哎喲,你看,它還會點頭呢!”“我們每天吃什么藥,它真的都知道?”“還是個‘點唱機’,京劇越劇都會唱啊……” 陪伴機器人的出現,正是浙江養老服務向“精細化”邁進的體現。 “養老服務不僅是吃飽、穿暖,更要幫助老人滿足因身體機能衰退無法獨立完成的生活功能需求,關注心理、精神需求。”蘇長聰表示,浙江鼓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養老機構服務到“人”。 擴大普惠從“盆景”到“風景” “現在是毛好毛好(杭州話,即‘很好很好’)了,居住條件好了,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好了,我們老人家每天精神頭都好多了。”杭州市上城區饅頭山社區老居民郝素琴樂呵呵地曬著自己的幸福,“以前是熬日子,現在過出生活情趣了。” 老年人,無論古今中外,都應該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服務、有尊嚴或者優雅的老去,這是人類的追求,這也是浙江對“居家養老”的追求。 住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魯奶奶是一位86歲的獨居孤寡老人,可她很幸運。“我是獨居不獨,孤寡不寡,社區對我的關心,很周到,每個月有補貼,還有人免費幫我做家務。我生病了,有人會開車送我去醫院,還有人常常來看我。”魯奶奶政府給她每月16小時的免費上門照護服務、50元高齡津貼,還有每年100元的服務(體驗)券,可以用于家政服務、生活照料、理發等。 在浙江,像魯奶奶這樣,全方位享受著政府無所不在的養老服務的老人,數量龐大。這些,都源于浙江日臻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服務網絡。14個省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醫養融合發展試點單位、智慧養老社區試點單位……在浙江省改革試點的推動下,該省創制了一大批養老服務業政策措施,一些創新舉措得以實施推廣。 盡管碩果累累,但蘇長聰認為,這些成績還只是浙江居家養老服務的“盆景”“杭州、寧波、嘉興等城市養老服務都做得比較好,從點上來說,浙江現在‘盆景’確實是不少,但是我們要把‘盆景’變成‘風景’,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在這條“擴大普惠”的道路上,浙江率先全國試點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綜合保險,解決居家養老“意外情況”的后顧之憂;探索“專業老年食堂+區域集中配送”的新型方式,解決老年人的用餐問題;推進養老服務“機器人+”,提高老年人生活智慧化水平…… 近年,浙江還在試水“喘息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由機構或上門提供每年總量5天-30天的臨時性替代照護服務。目的是讓長期處于照護壓力而身心疲憊或精神壓抑的家屬,得到‘喘息’機會。” 蘇長聰表示,致力于完成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務,4%的老年人在養老機構接受服務,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養老服務補貼這個“小目標”,接下來浙江將進一步提升托底型養老,擴大普惠型養老,推動產業化養老,發展機構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區養老。 |
相關閱讀:
- [ 01-02]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解深海潛標數據實時傳輸世界難題
- [ 01-02]廈門翔安著力破解征拆難題 元旦不停歇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 [ 12-30]創新思路 精準施策 破解國省道建設三大難題
- [ 12-28]【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率先突破“垃圾圍村”困局一個世界性難題的浙江探索
- [ 12-27]廣西大學攻克石墨烯難題 參與制定全國首個石墨烯地方標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