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6日消息(記者 劉飛)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多地霧霾嚴重,關于霧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時間有各種聲音流傳。這兩天,一篇文章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內容大致是講,我國每年進口1000多萬噸石油焦,而這是霧霾或空氣污染的源頭。這是繼上次大范圍空氣污染中的硫酸銨走紅后,又一個在重污染天氣里引起人們注意的新名詞。不過通過網絡搜索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篇2014年就出現過的舊文章。 盡管如此,石油焦也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那么,到底什么是“石油焦”?它真的是大氣污染的元兇嗎? 中國環境科學院大氣專家柴發合研究員介紹,石油焦是石油化工行業利用焦化技術,對減壓渣油、二次加工尾油等重質油,進行高溫深度加工后留下的固體殘渣。碳量比較高,大概在80%以上,熱值也相當于煤炭的1.5倍。但是,確實里面也含有硫、氮和重金屬等元素。如果說,對一些硫含量比較高的石油焦,如果不加控制的話,它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確實是比較大,也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行業內一般按照硫含量是否高于3%來區別高硫石油焦和低硫石油焦。低硫石油焦是一種優質緊缺資源,主要作為生產電解鋁用陽極、煉鋼用電極等原料。高硫石油焦主要應用于電力、玻璃、水泥、工業硅、碳化硅等行業,作為燃料使用。 卓創資訊石油焦行業分析師孫曉龍舉例稱,2016年11月,進口的石油焦約33萬噸。(硫含量)小于3(%)的時候大比重的,數量接近26萬噸左右(25.8萬噸)。(硫含量)大于3(%)的,7萬噸多一點。進口的低硫的多。國產的每年在2400、2500、2600萬噸。國內的約70%、80%是(硫含量)3%以下的。 中國環境科學院大氣專家柴發合研究員指出,我國對電力、水泥、玻璃等行業制定了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管企業使用哪種燃料,都必須做到達標排放,必須在末端治理上多下功夫。不管使用的是煤炭還是石油焦,都必須實現達標排放,否則就是違法。從脫硫、脫硝、除塵的(處理上)基本和燃煤的差不多。但是,石油焦在燃燒過程中間也有需要特殊處理的地方。要對它進行污染防治設施和技術方面的優化。在許多地方已經把石油焦作為高污燃料劃到了禁燃范圍里面。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劃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根據大氣環境質量改善要求,逐步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在禁燃區內,禁止銷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已建成的,應當在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期限內改用天然氣、頁巖氣、液化石油氣、電或者其他清潔能源。 此外,在對使用石油焦的監管方面,我國《大氣污染行動計劃》要求,限制高硫石油焦的進口。特別是在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中,也增加了有關石油焦監管的內容。提出來,要制定石油焦的質量標準,并且明確銷售、進口、使用不符合標準的石油焦的話,要受到懲罰。 那么,我國的進口情況如何?對此,卓創資訊石油焦行業分析師孫曉龍介紹,2006年到2008年,我國石油焦進口量,每年幾十萬噸不等;2009年開始增加,324萬噸。主要是當時國內玻璃行業對國外的石油焦需求比較大,之前是燒重油,然后發現石油焦的熱值可以替代重油。2013年到了峰值,931.95萬噸。2014年開始往下降,533萬噸。2015年584萬噸。 在現有的使用情況和治理、監管的基礎上,中國環境科學院大氣專家柴發合研究員柴發合建議,制定石油焦的質量標準,通過國家強制性標準把石油焦進行分類,并且確定在哪些行業只能用那種品質的石油焦。第二,高硫石油焦的進口要堅決杜絕。第三,要以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為依據,拒絕超標排放、超規定、超總量排放現象。對于零散的、規模較小的企業的監管,確實也是一個問題,也在推網絡化的管理。 石油焦究竟是不是霧霾的罪魁禍首?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么說,有點“嘩眾取寵”。因為石油焦的硫含量雖然遠遠高于煤炭,比如,有些石油焦的硫含量可能高達7%,而煤炭的平均硫含量為1%,但是中國石油焦產量很低,2015年進口量僅為584萬噸,其消費總量和煤炭沒法比。2015年,中國煤炭的消費量接近40億噸。 其實,工業爐不管燒什么,只要按規定安裝了脫硫系統,硫排放都可以脫掉。不過,專家也表示,雖然國內大部分規范的工業企業均按規定進行排放,但并不排除一些小規模工廠進行不達標的非法排放,而且,冶金行業脫硫脫硝設備較為齊全,而發電行業則參差不齊,如果石油焦用于發電,污染肯定會更大。事實上,隨著霧霾帶來的環保壓力日漸加大,政策層面對石油焦的態度趨于嚴厲,而石油焦發電成為監管對象。 |
相關閱讀:
- [ 01-06]“副高”今明在榕造“暖冬” 霧霾或輕度影響福州
- [ 01-06]人民日報:解決霧霾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 [ 01-06]北京長時間霧霾成因幾何? 區域傳輸加重污染程度
- [ 01-05]陸川轉發導師文章談霧霾:大家一定要重視了
- [ 01-05]鐵路部門回應“霧霾天多列高鐵變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