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秀珍和愛人的合影(謝文靜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代紅玉):憑借多年傳承愛黨愛國,愛崗敬業,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的家風,2016年12月12日,75歲的呼秀珍在北京接受全國文明家庭的表彰。新春將至,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走進呼秀珍的家庭,了解他們的家風故事。
75歲堅守教學一線 愛崗敬業樹家風
呼秀珍和學生在一起(謝文靜 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75歲的呼秀珍在退休后,被學校返聘15年,至今堅守在教學一線。從業52年以來,她集師情母愛于一身,融教書育人于一體,在大女兒郭巧心中,只要母親能跟學生在一起,就是最快樂的人。
呼秀珍敬業,有口皆碑,只要是呼秀珍教過的學生,都知道老師有家訪的習慣。呼秀珍說,七八十年代家訪雖然是學校對老師的一項規定,但對她來說家訪是日常教學的內容之一,“只有去學生家里了,才能與家長建立聯系,全面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找到最合適他的教學方法”。
為了家訪,呼秀珍幾乎犧牲了所有休息時間,她的兩個女兒也不得不跟著她到處奔波。郭巧至今清晰的記得,每個周末媽媽都背著妹妹,牽著她一家家走訪的場景。郭巧說一家家走,時間長了,妹妹就在媽媽背上睡著了,也顧不上吃飯,遇到學生家里有饃吃饃,有湯喝湯。有一次下雪,呼秀珍腳下一滑,她和女兒都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當時小女兒郭靈嚎啕大哭,哄完女兒,呼秀珍并沒有回家,而是繼續朝下一個學生家里走去。
到了后來,隨著網絡工具的普及,許多老師都已經放棄家訪了,呼秀珍依然保持著這個習慣。多年來回走訪,連許多學生的的鄰居都成了呼秀珍的熟人,甚至許多時候,呼秀珍會在她家訪的學生小區里,遇到往屆畢業好多年的學生,這些學生至今對老師的教誨耳熟于心。
童年記憶里除了家訪,郭巧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母親的背影。郭巧記不清有多少次,她和妹妹從夢里迷迷糊糊醒來,還看到媽媽在燈下伏案工作的背影。郭巧說,媽媽的背影一直深深印刻在我們心中,她常年都是那樣,從來沒說一聲苦,喊過一聲累。
如今已經70多歲年齡,為了給學生上好課,呼秀珍跟學生們一起追綜藝、青春劇,她說“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了解她們需要什么”。
在母親的影響下,呼秀珍的兩個女兒,均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女兒郭巧作為基層民警,從業20年來,在她的職能范圍內推出了在全省服務窗口推廣的“辦戶指南”、“郭巧窗口服務法”等服務模式,多次榮獲全國優秀民警稱號。郭靈在北京解放軍307醫院工作,每年積極組織“學雷鋒義診”活動,先后7次受到部隊嘉獎,6次被評為優秀個人,并榮立三等功。
?
發揚雷鋒精神 助人為樂傳家風

呼秀珍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采訪(謝文靜 攝)
多年來,呼秀珍在自己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幫助過許多有困難的學生和老師。在只能領到幾十塊錢工資的年代,呼秀珍曾因幫助別人,拿不出兩個女兒的學費,但每次看到那些衣服破爛、沒有書包、吃不上飯的學生,她還是忍不住盡可能多的拿出一部分,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采訪當天,在呼秀珍家中,我們看到了兩名緊緊坐在呼秀珍兩側的孩子。隨行老師說,這兩名孩子都是咸陽特殊教育學院的孩子,呼秀珍現在每學期給兩個孩子各資助1500元的生活費,一直資助到孩子完成學業,自食其力為止。因為學校馬上放假了,孩子們為了呼感謝秀珍,特地在放假前來給呼秀珍拜年并匯報學習情況。其中一位叫趙阿肖的女孩用手語比劃著對呼秀珍說,“謝謝您,您讓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我愛上學習,愛上生活,新的一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堅持向前”。
呼秀珍說,多年的從教、公益服務經歷讓她知道,這些特殊兒童對社會的需求非常低,“他們只需要社會的一點點關愛,就會覺得很幸福”。除了力所能及的給予學生經濟幫助,呼秀珍還經常去一些特殊學校、社會福利機構做公益講堂,從精神上鼓勵他們樂觀面對生活。
母親的言傳身教,讓女兒們受益頗多。多年來,郭巧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先后建立了“郭巧愛心警務室”和“志愿者服務隊”,主動為轄區200余戶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孤殘人員、留守兒童、服刑人員的子女等排憂解難。1994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郭巧在秦都公安分局組織的一次競賽中,贏得了人生的第一筆獎金,拿到獎金后,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幫扶80多歲的孤寡老人李蓮琴奶奶。而這只是善舉的開始,在隨后的工作中,郭巧認識了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奔波多日,幫助盲人胡俊梅辦兩戶手續,組織志愿者照顧殘疾人白賢林的生活起居......一樁樁善舉溫暖了無數受助者的心。
在郭巧的耳濡目染中,郭巧的女兒岳亮也成了一個小暖爐。岳亮從四年級開始就跟著郭巧去小區做公益,給老人洗頭梳頭,表演節目,還多次去咸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和聾啞學生進行書面交流,交朋友。2015年被評為“陜西省美德少年”。
呼秀珍表示,助人為樂是雷鋒的一個重要品質,她作為雷鋒的同時代人,學習雷鋒精神,早已成為了一種信念,“那時候學雷鋒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不是一個負擔、潮流、活動,而是融化在人們生活中、信念中的事情,雷鋒助人為樂的品質自然也印在了我的心中”。
團圓飯桌傳家風

呼秀珍和女兒(謝文靜 攝)
春節即將來臨,談論起過年,呼秀珍說對他們家來說過年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吃團圓飯。與其他許多家庭吃團圓飯不同,呼秀珍一家在團圓飯桌上,除了溝通感情,還有一項重要的程序,“每個人站起來發言,總結今年的收獲,陳述明年的打算”。
呼秀珍說,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論天南海北,家里所有人都會在大年初一趕回來,團圓飯桌上第一項儀式就是逐個向母親敬酒,隨后根據輩分大小,分別敬酒。第二項儀式就是每個人進行“年終總結”,然后長輩根據情況給予晚輩勉勵。母親去世后,由于兒女工作、距離等因素,雖然每年人聚的沒有那么齊了,但儀式、時間基本不變。新加入家庭的晚輩,第一年往往會不適應這種儀式,但經過一兩年的學習,也都能遵循這個規則。
呼秀珍記憶最深刻的一次團圓飯是在2014年,“那年我弟弟辦了退休,他總結工作時說,他在國稅工作這么些年,加班加了4年半,得罪了不少人,沒貪一分錢,聽完后我就率先鼓掌”,呼秀珍說,很少有人能把工作總結的這么細致,并且弟弟的作風讓她感到驕傲。
除了團圓飯,每年大年初四,呼秀珍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跟學生團聚。呼秀珍說,往年畢業的學生,都會在初四這天約好地方,團聚一次。作為這個大家庭的核心,呼秀珍每年都會逐個與學生交流工作、生活、家庭情況。
談及這些儀式的作用,呼秀珍表示,“回顧往年,迎接新年,有了一個目標,才能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朝下走,我一輩子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團圓飯桌上,長輩們的回顧、總結對晚輩來說就是一種榜樣,我想傳達的也正是這種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