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張尼) 近期,伴隨著2017年省級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今年,治理環境污染依然是各地的重要議題,“治霾”、“落實‘ 多地立下治霾“軍令狀” ——河北要求PM2.5平均濃度下降6%以上 近幾年,“治霾”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在今年的省級地方兩會上也不例外。今年,包括京津冀在內的多個省份,均提出了明確的治霾目標。 北京方面提出,2017年,將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天津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燃關停7臺煤電機組和380座燃煤鍋爐,關停淘汰落后企業100家,PM2.5年均濃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 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今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6%以上。 作為空氣污染問題較嚴重的省份之一,河南明確,2017年要繼續開展大氣治理攻堅,全面完成國家空氣質量改善終期考核目標任務,確保PM10、PM2.5濃度穩定下降,空氣優良天數200天以上。 陜西則強調,要把治霾作為環境保護的頭號工程,堅持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措并舉,大力推進以關中地區為重點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此外,陜西要力爭關中地區PM2.5濃度降低3%以上,優良天數平均增加5天。 “落實‘河長制’”成關鍵詞 ——云南明確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優良率不低于80% 除了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也被多地列入今年的重點工作,其中“落實‘河長制’”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對外公布,該意見明確了推行河長制的主要任務,即加強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涉河湖執法監管。意見還提出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 對此,寧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行“河長制”,加強黃河支流、入黃排水溝、重點湖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取締企業直排口,嚴厲打擊污染黃河行為,堅決保護好“母親河”。 北京方面也明確,要嚴格落實“河長制”,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改善國家和市級監測斷面水質。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29條,完成57條段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全面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 云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狠抓環境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 另外,云南還提出要實現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不低于98%,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優良率不低于80%,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各地將出啥治污“狠招”? ——北京建環保警察隊伍 陜西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定下了治理環境污染的目標,未來一年,各地打算怎么干?有啥“狠招”? 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各地特別是污染嚴重的市縣,都要制定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城區工業企業調整退出、工業園區調整、散煤治理、礦山關閉復綠等規劃,明確年度目標,定期公開結果,嚴格考核獎懲。 北京方面則明確,嚴格執行排放標準,增加環保執法編制,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嚴厲懲處偷排超排行為。 除了上述措施外,不少地區還規定,針對環境污染要建立領導干部的問責制度。 例如,陜西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完善政績考核辦法,全面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江西也提出,全面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對一切環境違法行為做到“零容忍”。 |
相關閱讀:
- [ 01-09]農村水環境污染日益突出 建議: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力度
- [ 12-28]莆田多家企業因噪聲、廢氣等環境污染問題被查處
- [ 12-27]最高法公布8起環境污染案例:有企業被罰7500萬
- [ 12-26]環境污染罪如何定罪量刑?司法解釋回應五大問題
- [ 12-24]男子百張百元鈔票撒一地渾然不覺 最后撿回99張 老板發不出工資 男子接手工廠涉環境污染獲刑9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