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文/記者 金妮 圖/實習生 肖凱芯) 1月23日,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貴州長順縣白云山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里張燈結彩,充滿了喜慶氛圍。移民小區里掛滿了紅燈籠、貼上了寓意幸福的對聯,160戶新移民正在準備新家的第一個新年。 貴州長順縣白云山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漂亮的新房 長順縣白云山鎮改堯社區外壩組60歲的王文華,家有6口人。2016年12月28日,他們一家住進了移民小區,過上了“鎮里人”的生活。新家120平方米,一廚一廳一衛還有四間房、寬敞的大陽臺。家里新購置了沙發、液晶電視等,還用上了電暖爐。 新年將至,老人置辦了好些年貨,打算在老家、新家都過一個幸福年。他樂呵呵地說:“老家要殺頭年豬,多做些臘肉。新家干凈、方便,不養豬了,以后買肉吃。” 新年、新房、新氣象,新移民王文華一家幸福合影 如今,一家人圍坐在暖烘烘的電暖爐旁,吃著瓜子、聊著天,其樂融融,但老人依舊沒有忘記過去的“苦”——“老屋墻壁都是用竹子編的,糊點牛糞就算遮風避雨了。送孫子讀書,一天要走四趟山路,每趟都得走一個半小時……”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這是改堯社區外壩組的真實寫照。2016年3月2日,長順縣白云山鎮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工程,幫助外壩組29戶128人挪出了窮窩,住進了新家。工程不但保護了搬遷點的生態,還改善了貧困農戶生產生活條件。 據了解,為讓百姓“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當地結合經濟發展實際,積極從強化勞動力轉移就業、落實社會保障、靈活經營好服務場所等方面著手,讓一項項民生政策在安置點落實,一件件惠民實事為群眾打下了“家”的烙印。 記者走進貴州長順縣白云山鎮易地扶貧搬遷遷出點采訪 結合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園區企業的用工需求,當地政府采取了就近務工土地和資金入股分紅的方式,引導易地移民搬遷群眾中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轉移到園區企業或入股合作社就業。針對缺乏勞動技能的貧困群眾,采取“雨露計劃”等貧困人口就業培訓,有效幫助困難群眾轉移就業…… 來自長順鼠場村的越水云是受益者之一。患有先天性殘疾的他,一家9口人全靠妻子莫貴平一人務農支撐。如今,他們不但住進了新家,還拿到了政府為其發放的過年物資。越水云在安置點還謀得了一份較為輕松的環衛工作,每月有2000元的工資,家庭經濟得到了明顯改善。 在老家時,因交通不便和腿腳殘疾,越水云幾乎不能出遠門。多年來,一家子一直生活在閉塞的山村里。他說:“感謝黨和政府,要不我一輩子可能都在山里頭呢!” 如今,搬出窮窩,住進新家,日子就像嘴里含著蜜,甜到心里。新年即將到來,王文華、越水云這些新移民,對未來也都有了新的期盼—— 王文華說:“希望找份門衛的工作,幫補家用,也為社會出點力。” 越水云說:“希望子女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日子比自己過得好。” …… 新年、新家、新氣象。相信,這些質樸的愿望終將得到實現。 |
相關閱讀:
- [ 01-24]【新春走基層·網絡媒體走轉改】“越是關鍵時刻,安全生產越不能放松!”
- [ 01-24][網絡媒體走轉改]81歲“武漢阿爸”邀請藏族大學生吃年飯 近40年老傳統不變
- [ 01-24]【網絡媒體走轉改】探訪鹽城災后重建:建"有溫度"的房子
- [ 01-24]【網絡媒體走轉改】貴州省大方縣鳳山鄉:搬出大山 遇見幸福
- [ 01-24]【網絡媒體走轉改】小小貧困村要建創客空間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