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仍在進行時。想必對當今大多數人來說,過年期間享用各色美味佳肴已是尋常之事。但或許在大魚大肉、杯盤狼藉的間隙里,往昔物資匱乏時代曾讓人垂涎三尺的自制春節零食的記憶,也會悄然涌上心頭,勾起我們對于舊日“年味兒”的懷戀。 新華社各地記者在春節期間,或走訪街頭,或采訪親友,尋覓那些記憶中的自制春節零食,以饗“吃貨”。 坐標:澳門老城區下環街市“牛記油器” 記者:劉暢 吳澤霖是“牛記油器”第三代傳人,30歲的他腦海中一直有這樣一幅畫面:70多年前,祖父吳義牛在春節前夕推著小車在沿街叫賣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環、脆角、煎堆……咽著口水的孩子們追著小車整街地跑著,跳著。 吳澤霖所說的“糖環”,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蓮花的形狀,放到油鍋里炸,直到炸脆出鍋。除了糖環外,類似口味的零食還有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等。這些食品有個共性,就是油、甜、脆——人們希望在春節的時候多一點油水、多一些甜蜜,來年能過上‘家肥屋潤’的好日子。 糖環香甜酥脆,非常受歡迎。(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攝) 在四、五十年代的澳門,普通華人的日子都過得清苦,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傳統佳節的重視程度。普通人家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吃好一些,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嘴饞的孩子們只要出門串巷,便能“撈”到味道各異的別家零食。 因為生意好,平時只有吳澤霖和父親兩個人的小鋪,在年關前又請了岳父、岳母來幫忙。一家人早上六點鐘就開始點火生爐,直到傍晚時才打烊休息。 吳澤霖經營的“牛記油器”在春節前夕特別忙碌,只好請來自己的岳父岳母過來幫忙。(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攝) 起早貪黑,利潤也薄,但吳澤霖說:“我覺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續一種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們這里買了三十多年的糖環,我來做,他們來買,年年歲歲不斷,我覺得挺幸福。” |
相關閱讀:
- [ 02-03]油、面、糖:自制春節零食里的懷舊“年味兒”
- [ 02-04]現身迎新活動 特朗普家人春節對華示好受關注
- [ 02-04]美國多地慶祝中國春節 “雞年快樂”在美成熱詞
- [ 02-04]“春節檔”票房突破30億 三類股最受益
- [ 02-04]春節餐飲零售業銷售額約8400億元 同比增11.4%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