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謠言為啥滿天飛 內蒙古風電偷走北京大風導致霧霾,地溝油比砒霜要毒100倍,石油焦是霧霾罪魁禍首……面對這些“論斷”,非專業人士可能都會莫衷一是,有些人就稀里糊涂地相信了。其實,這些都是謠言。 謠言年年有,這些年特別多,環保領域也不例外,而且涉及方方面面。 環保謠言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這么有市場,該如何遏制其傳播?記者采訪了各方專家。 謠言刺痛公眾神經 對環境問題的強烈關注,與環保專業性結合,易形成“社會流瀑” 什么是謠言? “沒有相應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并通過一定途徑傳播的言論,就是謠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說,謠言最根本的一個特點,是不符合事實。在傳統社會中,謠言通過人與人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謠言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傳播效率的飛躍,傳得快、傳得遠,這是過去所有傳播方式所不具備的。 “環境問題復雜多變,涉及多個學科,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知識性。”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遇到突發事件,又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就會產生種種猜測,很多猜測似是而非、不脛而走。有些謠言影響有限,但有些謠言就會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有些謠言有指向性,比如霧霾相關的謠言,還會影響環境治理,危害不容小覷。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唐杰認為,謠言可能帶來兩個層面的危害:一是侵害個人、群體或組織的合法權益;二是影響經濟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 “煤炭平均含硫量1.4%,進口高硫石油焦含硫高達5.5%—7%。燒石油焦,每年向大氣多釋放了30萬—50萬噸硫磺,這不霧霾才奇怪呢。”前不久,一篇題為《霧霾真相——進口高硫石油焦》在互聯網鋪天蓋地傳開,文章將矛頭對準石油焦,似乎石油焦是霧霾的罪魁禍首。 隨后,情況發生反轉,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有關負責人表示,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作為石油副產品的石油焦在中國產量很低,使用量也非常有限,把石油焦當作霧霾罪魁禍首的論斷,既不準確也不符合實際。那篇文章是徹徹底底的謠言。 類似環保謠言不在少數。去年“六五”環境日,北京市環保局首次發布十大環保謠言,涉及霧霾、水污染、固體廢棄物以及電磁輻射等多方面。看到權威辟謠釋疑后,估計很多人都有恍然大悟之感。這些謠言都曾甚囂塵上,刺痛公眾的神經。 “環保謠言滿天飛,說明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強烈關注。這種強烈的關注,與環境保護領域本身的專業性一結合,心理學上的‘社會流瀑’效應就顯現出來了。” 唐杰說,一旦有人相信謠言,接著相信的人就越來越多,形成像瀑布一般的強勁態勢。 環保謠言還有個特點就是多次傳播。比如,“核霧染”是幾年前的老謠言,可是在2015年到2016年秋冬重霾發生時,又重新傳播開來。這說明,公眾在污染事件發生時的焦慮是謠言傳播的“沃土”。 怕受害但缺常識,令謠言甚囂塵上 一個事件越重要、事實越不清楚,謠言就傳播得越快、越廣 著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話:“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謠言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傳播如此迅速? “謠言的產生既可能是有人刻意編造,也可能源自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部分遺忘、錯誤記憶、誤讀,或者摻雜主觀信息。刻意編造謠言的人,可能有經濟利益、政治意圖、打擊報復他人等動機,也可能有個人炫耀等心理因素。”唐杰說,謠言大范圍傳播、影響輿論并產生顯著社會影響,需要一定條件。 匡文波告訴記者,有一個謠言傳播公式:謠言=重要性×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謠言的傳播速度與事件的重要性、事實的模糊程度以及謠言受眾的批判能力密切相關,一個事件越重要、事實越不清楚的時候,謠言就傳播得越快、越廣,其危害也就越大。 某一事件發生后,查清真相需要一段時間,但公眾急于在第一時間了解情況。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失語的這段時間內,互聯網就會成為謠言產生的溫床和散播的加速器。真相只有一個,謠言卻可以變身為多種版本傳播。“拿霧霾來說,霧霾是怎么產生的,眾說紛紜,不僅許多民眾不明白,專業人士亦無定論。因為專業性太強、模糊性高,絕大多數人不了解,這種情況下霧霾的謠言滿天飛是很正常的。” 匡文波說。 2011年3月,日本東海岸發生大地震,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誰也沒想到這起核事故竟然在中國引起一場搶購風波。“食鹽中的碘可以防核輻射;受日本核輻射影響,國內鹽產量將出現短缺。”受這兩條消息的影響,部分地區開始瘋狂搶購食鹽,很多地方食鹽在一天之內被搶光,還有商家借機抬價,市場秩序一片混亂。有關部門多方組織貨源,保障食鹽供應。事后,兩條消息也被證實是謠言。 “很多人意識到輻射會帶來環境問題,但對什么情況下會發生健康危害,了解得還不夠,容易輕信謠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中心主任朱忠軍說。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僅有6.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前不久發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較低,每100個居民中,僅有不足9人具備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公眾在現有的知識水平下,意識到污染的危害,但對相關知識、常識了解還遠遠不夠,導致謠言甚囂塵上。”朱忠軍表示。 |
相關閱讀:
- [ 02-16]中國長江以北出現大風降溫 暫別霧霾天
- [ 02-16]美媒稱霧霾在華催生古怪抗霾“神器”:口罩內置風扇
- [ 02-15]小區物業強制禁辦托管班 孩子在霧霾天里吃涼飯
- [ 02-14]英媒:中國要求三條污染沿線20市聯動減排抗霧霾
- [ 02-09]北京等大城市霧霾問題受各方關注 國土部回應
- [ 02-09]專家稱中國對霧霾與健康關系研究起步晚 缺乏系統性
- [ 02-04]節后霧霾因何又“露面”?
- [ 01-27]法國著名政經記者:中國采取有力措施對抗霧霾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