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愿意沾窮親戚”到“有時候咱不找他,他也在找我” 牽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棋局”正在展開 建水處理膜工廠,引進培訓等業務……近年來,作為央企下屬單位的華電水務加快了在天津武清的布局。 “引進人才給補貼,能上戶口,解決孩子上學問題,還給‘夫妻房’過渡?!比A電水務副總經理付巖峰說,“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后,我們增加了在武清的業務組合?!?/p> 武清是京津衛星城,從北京坐城際列車24分鐘即可抵達。 “‘當先鋒、當猛將、唱重頭戲’,3年來累計引進首都項目5351個,引資到位額436億元?!蔽淝鍏^常務副區長孫劍楠說。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核心,是“牛鼻子”。 “這些年,北京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又面臨許多令人揪心的問題,包括人口眾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等?!?月5日,面對數十位記者,北京市市長蔡奇用“揪心”形容北京所面臨的“大城市病”,“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必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p> 突出重點,先易后難,3年來,這項系統工程有序推進。 “3個鋪子一年能掙個五六十萬,北京流水大,但利潤沒這多。我就在這干了。”河北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城一層入門不遠處,商戶施安凱快人快語,曾在北京經營七八年的他已經在這里安心經營了一段時間。 過去近3年,北京堅持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解決“大城市病”、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導和突破口,痛下決心做大的外科手術。 ——首先是入口關。北京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到2016年年底,全市不予辦理登記業務累計達到1.64萬件。 “如果允許這1.64萬件登記,按一定比例測算,北京會增長好幾十萬人口!”王海臣說。 ——其次是疏解關。2016年,北京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35家,累計達1341家; 2016年,北京市屬高校和普通中專招生規模壓縮至9.8萬人,比2013年減少6.5%;北京郵電大學、中醫藥大學等高校迄今累計向五環以外的新校區疏解學生1.6萬人; 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從嚴調控的制造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下降73.27%、27.44%、20.09%,金融、文化、科技服務類新設市場主體數分別增長22.82%、29.53%、24.1%。 “‘三升三降’,表明北京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蓖鹾3急硎?首都發展思路正在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轉變。 ——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服務經濟特征進一步凸顯,與國際大都市發展水平接近。2016年1至11月,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收入11917.7億元,增長8.3%;規模以上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9%,制造業加快向高端化發展…… ——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同比增加2.4萬人,增量同比減少16.5萬人。常住人口增量、增速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增到減的“拐點”;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迄今通州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全面施工,部分建筑實現結構封頂。北京市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有望2017年年底率先啟動搬遷…… 伴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近兩年北京對津冀兩地投資呈現“井噴”態勢:2015年北京企業在津冀投資額為1642億元,是2014年的3.5倍;2016年,第一個數字已超2000億元,其中投向天津899億元,投向河北1140億元…… “要知道,北京2016年對天津、河北的投資額度同比分別增長26%和100%!”王海臣說,“北京的收入是不是受損了?沒有!北京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產業也在發展,在拉動經濟?!?/p> 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京津冀協同發展,既為提高北京發展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預示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美好前景,“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的空間布局正在形成…… 滄州市發改委專門有一個簽約的地方,一周至少兩次簽約。2016年,大大小小簽了300多個項目。 “過去北京、天津也有不愿意沾窮親戚的心理。”回憶起3年的協同發展歷程,滄州市發改委分管協同發展工作的副調研員蘭丕祿感慨萬千,“現在不一樣了,有時候咱不找他,他也在找我……” |
相關閱讀:
- [ 02-20]謀定而動 實至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周年記之一
- [ 02-20]抓住新機遇 打造新格局 京津冀三地負責人談協同發展
- [ 02-20]歷史性工程—京津冀協同發展3周年實地探訪記
- [ 02-20]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
- [ 02-20]京津冀協同發展:興邦惠民的大協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