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區花所鄉光明村育苗基地里產業工人正在給梨瓜分苗。朱元軍攝 每日甘肅網記者董文龍 通訊員朱元軍 2月17日,記者來到崆峒區涇河川區東川蔬菜基地,從高處放眼望去,數百座設施蔬菜大棚拼出了一塊“綠色版圖”。走進蔬菜產業園里,卻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簇簇花朵灼灼綻放,一片片蔬菜生機勃勃,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一個個產業工人忙碌著…… 記者隨機走進白水鎮豐源公司的一個種植西紅柿的蔬菜大棚,只見蒼翠欲滴的葉子下,飽滿的果實將莖壓彎了腰,靠著整齊劃一的竹竿支撐著、依次排列著。“過來嘗嘗我們產業園種的西紅柿,不用清洗,直接可以吃,味道不錯。”技術員崔生平熱情地招呼記者,此時他正在給棚里成熟的小西紅柿掐黃葉,順手將雜草除掉,工作熟練而有序。 看著裝車運走的小西紅柿和草莓,經理齊胤棙笑得合不攏嘴。他告訴記者:“園區內目前主要種植有綠痕水果西紅柿、紅顏草莓以及蔬菜西紅柿和豆角等10多個品種,銷售渠道主要以網上銷售平臺為主,以及產業園微信和超市直供等幾種銷售手段,年產值可達到260萬元左右。” 連日來,崆峒區安國鎮油坊村菜農張得寬忙著給自家新一季菜苗澆水、施肥、打叉.,看著菜苗一天天長大、一個個青西紅柿掛上了枝頭,他心里也樂開了花。記者了解到,他家去年種的兩棚西紅柿,僅春節期間就賺了2萬多元。 談起今年的打算,油坊村種菜大戶張得寬胸有成竹,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告訴記者,“現在政府對菜農的投資力度大,尤其在技術方面指導的好,今年我還打算引進阿特拉斯西葫蘆等蔬菜新品種,再學習一些無公害蔬菜栽培實用技術,相信到年底時收入會翻一翻。” “政府引導、公司運營、大戶承包、技術帶動,這是近年來全區蔬菜產業發展創出的成功經驗。”崆峒區蔬菜站站長陳銀偉告訴記者。 像白水鎮豐源公司這樣的規模化蔬菜產業園,像張得寬一樣的蔬菜種植大戶,都是通過蔬菜產業,走上了四季增收的致富路,昔日靠“曬日頭、坐炕頭”過冬的農民朋友,如今在增收路上各顯神通,把農閑時節“鬧”了個紅紅火火,過上了四季數錢的好日子。 崆峒區位于涇河上游,土壤肥沃,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蔬菜生產,發展蔬菜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尤其是白水、花所、柳湖、安國等川區鄉鎮,當地群眾素有種菜的習慣。據了解,近年來崆峒區依托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涇河川區兩個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北部塬區喜溫高原夏菜和南部二蔭山區域特色蔬菜等三大生產基地,截至2016年底,該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21.59萬畝,實現總產鮮菜40.3萬噸,預計產值達7.5億元。 “目前我區蔬菜產業不僅成為農民投資回收最快、效益最為明顯的支柱產業,而且解決了近3萬余人的就業。同時,有效帶動了勞務、流通、信息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如今,蔬菜生產已經成為崆峒區富民興農的支柱產業。”崆峒區農牧局局長鄭巍如是說。 |
相關閱讀:
- [ 02-20]【網絡媒體走轉改】用生命詮釋敬業 樟樹一民警因勞累過度犧牲在辦公桌前
- [ 02-20]【網絡媒體走轉改】失約的情人節 樟樹警嫂:從此我們會在夢里相見
- [ 02-20]【網絡媒體走轉改】記朗縣社會福利院十對老人的集體婚禮:雅江見證最美“夕陽情”
- [ 02-20]【網絡媒體走轉改】郝斌的全面小康新圖景
- [ 02-20]【網絡媒體走轉改】養牛“達人”王偉偉:致富不忘鄉親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