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1日電(黃博陽)在智能手機最初開始普及的時代,蘋果一出新品便會引發消費者通宵排隊購買,這樣的場景我們都不陌生。數年之后,國產手機慢慢從混戰中找到自我發展的道路。于是,爭相購買的場景從蘋果又“復制”到了國產手機上。加價買華為,秒殺小米等情形屢屢出現于網絡,讓許多“粉絲們”連想剁手都沒的機會。 不得不承認,在結束了蘋果、三星霸占全球手機市場之后,華為、OPPO、VIVO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讓各界刮目相看。或優異的品質、或精準的產品定位、或大手筆的研發投入等特點,使這些品牌們的市場占有率頻頻提升,雖然還未能得以與蘋果、三星等巨頭比肩,但仍成績斐然。 然而,榮耀背后,苦水自知。有媒體報道,在去年12月以及今年1月的華為高層會議中,任正非曾痛批智能手機業務的盈利能力,并稱未來必須取得利潤增長,以保證投資物有所值。 進入2017年,魅族、小米等產品相繼調高價格,余承東說華為2017年要規模更要利潤,羅永浩也說錘子將不會再推出千元以下的手機。手機,這塊新時代的敲門磚,就是如此難掙錢的生意嗎? 除卻了渠道優劣之爭,中國的手機行業無法避免地正在面對兩個繞不過難題:零部件成本的上漲和單一的盈利途徑。 一塊屏、一片芯逼死英雄漢 NAND閃存是一種功耗低、重量輕的數據存儲裝置,被廣泛應用于手機產品中,是一種極少出現在用戶眼前的手機基本配置之一。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NAND閃存整體投片產能僅年增6%,隨著業者向新一代的硬件技術加速轉進,2017年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2D-NAND缺貨情況將持續超過12個月,導致價格將持續大幅上漲。 不僅如此,手機基本元器件之一的顯示屏也將隨著新產品的出現而發生巨變。有韓國媒體消息指出,新一代的蘋果iPhone手機將采用OLED顯示屏,并將向三星公司提交1億塊左右的巨量訂單,這相當于三星此項產品一半左右的總產能。 OLED顯示屏是多家國內手機廠商下一代新品的目標設備,而這一零部件的生產又基本被三星公司所壟斷。有業內預測,由于蘋果和三星的合作,未來留給國產手機廠商的OLED屏恐將寥寥無幾,國內各大手機廠商包括華為、VIVO、小米等都將面臨屏幕吃緊的危機。 上述類似原理的情況,在芯片、電池等領域皆有顯現。可見,在這一場烈爭元部件的激奪中,比拼的就不是營銷、不是廣告、不是壓貨渠道、不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而是一家家企業背后,整個行業的自主研發,以及實體的制造能力。 據悉,為了增強自身的技術能力,華為頂著巨大的盈利壓力,在2016年投入了約92億美元約630億元人民幣的研發力量,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名列第九,已超過蘋果、思科等巨頭。而且,這一數字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增長之勢。 但是專利巨頭們的凌駕姿態仍客觀存在。以“流年不利”的三星為例,其在2016一年所納入的專利數就達到5518項,遠遠超過小米自誕生之日起所獲三千余項專利授權的歷史總量。多個國產手機品牌的情況也不外如是。 可見,即便近年國產品牌手機看上去風光無限,吃下了全球市場巨大份額,對海外科技巨頭的技術和生產的依賴關系仍未扭轉。 綜合各種來自硬件方面的成本和渠道因素,2017年是否會成為國產手機的“全面漲價之年”值得關注。 為何蘋果如此賺錢? 據CanaccordGenuity日前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蘋果攫取了智能手機市場92%的利潤。數據一出,“蘋果榨光手機業利潤”的聲音再次活躍,頗有“世上無難事,只怕iPhoneX”的意味。 蘋果為什么這么賺錢?如果從國內市場份額和出貨量數據來看,應該是國產品牌的崛起榨光蘋果的利潤才是,但蘋果的玩法并非如此。 在發起并享用到移動時代第一波硬件普及的紅利之后,蘋果的盈利來源就必須從硬件銷售的方向轉變。這也是現任CEO庫克自接掌失去喬布斯后的蘋果時,所面對的最大潮流。 盡管在他的帶領下蘋果屢屢陷入缺乏創新的指摘。但事實上,近年來App Store的收入卻頻創紀錄。據蘋果公司對外宣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App Store營收高達285億美元,并從中獲得30%的分成即約85億美元。不僅如此,蘋果2016年的Q4報告顯示,其服務業務獲得了72億美元的總收入,同比增長18%為全球第一。 “用硬件終端圈起來的優質用戶,是蘋果信息服務收入增長的最大功臣。”艾媒咨詢創始人、現董事長張毅對新華網記者表示,蘋果身為移動時代的開啟者,與國內手機品牌在渠道上砸重金開硬件終端市場相比,因為其已“圈”起來的超高粘性用戶,硬件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渠道,用于進一步的服務消費。“別人重金花在渠道,而蘋果在用另一種渠道來掙錢。” 用戶在消費上的價值,可以通過令人稍感意外的例子來印證:游戲。根據網易發布的財報顯示,僅Q4一個季度,網易游戲凈收入就達到了89.5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2.8%。 “這部分游戲收入中大部分收入來自于蘋果的終端平臺,游戲亮了網易,也亮了App Store。”張毅指出,硬件收入雖然較為微薄,但回款周期快,相較于獨立開發一個類似IOS的新操作系統和應用分發要簡單許多。 在享用智能藍海的同時完成了對優質用戶的鎖定,即便今日出貨量不能比肩往日的輝煌,但被喬布斯咬掉一口的“蘋果”依舊是這個移動時代的寵兒。 |
相關閱讀:
- [ 02-23]漲幅幾十元到一兩百元不等 國產手機緣何集體鬧漲價
- [ 10-17]國產手機十月圍城 誰能抓住高端手機市場的新機遇
- [ 09-18]國產手機緣何在“混戰”中崛起? 研發貢獻很大
- [ 08-09]國產手機悄現“漲價潮” 價格戰之后拼什么?
- [ 02-19]國產手機每臺最多賺100元 91%的利潤流進了蘋果口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