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寨卡病毒此前在巴西等國大范圍傳播促使全球加緊相關疫苗研發。華人學者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10日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新開發出一種寨卡減毒活疫苗,小鼠實驗顯示,這種疫苗小劑量注射一次就能達到長期免疫效果。 減毒活疫苗是指活病毒經處理后毒性減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疫苗。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史佩勇領銜、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巴西衛生部下屬位于帕拉州的埃萬德羅·沙加斯研究院共同參與的團隊建立了寨卡克隆病毒平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對病毒進行改造,得到了保留復制能力和免疫原性的寨卡病毒減毒株。 史佩勇通過郵件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經過基因改造的寨卡病毒毒性減弱,成為一個很好的減毒活疫苗候選者。 研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來探索達到保護效果所需減毒寨卡病毒的最少數量,結果顯示,只需10個這樣的病毒就能引發小鼠的免疫反應,起到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毒性減弱的病毒不會影響小鼠精子的活力和數量,且無法經蚊子傳播。 論文第一作者、得克薩斯大學的單超博士告訴新華社記者,對減毒活疫苗來說,能否經傳播媒介蚊子傳播是其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他們最新開發的減毒活疫苗不能被蚊子傳播,證明了其安全性。 目前已有一些針對寨卡病毒的其他類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比如由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研制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一般來說,DNA疫苗、滅活疫苗等其他類型需多次注射才能起到免疫作用,而減毒活疫苗一次免疫就可起到保護作用。 單超說,減毒活疫苗的特性更有利于日后大規模生產和使用,尤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這將是一種成本低且高效的寨卡病毒預防選擇。 小鼠實驗取得成功后,團隊目前正在對這種疫苗開展靈長目動物實驗。如結果理想,團隊希望接下來能盡快開展臨床試驗,以便盡快將疫苗投入實際應用。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傳播。這種病毒主要由蚊子叮咬傳播,也可通過性傳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類似登革熱的癥狀。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癥狀溫和,但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破壞胎兒大腦,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等缺陷。全球目前尚無獲批上市的寨卡疫苗。(綜合本社駐倫敦記者張家偉、駐里約熱內盧記者趙焱、陳威華、駐巴西利亞記者張啟暢報道) |
相關閱讀:
- [ 04-01]美國寨卡疫苗在多國開始二期臨床試驗
- [ 02-06]阻擊寨卡 新疫苗動物實驗成功
- [ 02-06]研究人員開發新寨卡疫苗 在動物身上實驗成功
- [ 02-06]研究人員開發新寨卡疫苗 在動物身上實驗成功
- [ 03-10]人工合成“甜”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