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千禧一代”即1981年至1998年出生的人,也就是中國俗稱的“80后”和“90后”們,如今多數已經進入社會或者準備走向社會,逐步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生存狀況如何?近日美國統計局發布人口分析報告顯示,美國“千禧一代”“拒絕長大”,紛紛推遲進入以結婚、生育和購房為標志的成年期。 據美國《??怂剐侣劇肪W站報道,大部分的美國“千禧一代”認為,教育和經濟安全是“長大成人”的關鍵。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僅有不到半數的美國“千禧一代”達到了上述兩項指標,這也決定了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即2400萬人仍然與父母居住在一起。該份報告的調查人群是針對18歲至34歲的美國年輕人,旨在通過數據分析他們與40年前美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和觀念差異。 或許是時代不同了,現如今美國的年輕人無論從金錢觀還是家庭觀都與父輩相去甚遠。與追求自立、較早步入社會和組建家庭的父輩不同,美國的“千禧一代”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購房均相對較遲。他們更為看重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質量等。據美國俄亥俄州一所大學做的調查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25歲至34歲的人,也就是二戰后的“嬰兒潮”一代,有將近七成的人已經結婚生子。而如今,同樣是25歲至34歲的“千禧一代”,似乎和傳統婚姻越來越遠,寧肯待在家里“啃老”,也不愿尋找伴侶組建家庭。其中有不少人還沒有做好長大成人的心理準備。他們認為,在走出家門前,最好能夠做到經濟獨立,但在20歲出頭能實現這一目標的美國年輕人少之又少。 相比年齡較大的美國人,美國的年輕人更為錢發愁。據美國《財富》雜志網站報道,美國71%的“千禧一代”為財務狀況焦慮。其中教育費用對“千禧一代”的壓力最大,有關部門在一項調查中發現,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因此“夜不能寐”。與父輩相比,“千禧一代”盡管受教育水平更高,但在收入和擁有房產方面均不如父輩。美聯儲的數據顯示,“千禧一代”年收入的中位數為40581美元,相比父輩在同年齡段的收入少20%?!扒ъ淮钡膬糍Y產中位數為10090美元,比“嬰兒潮”一代少56%。 此外,美國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擁有住房的年輕人的比例相比40年前的同齡人大幅下降。在1975年,25歲至34歲的美國年輕人中,將近52%擁有自己的房產。而如今,這一比例跌至28.8%。不過,美國各州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明尼蘇達州、西弗吉尼亞州和愛荷華州的“千禧一代”擁有住房的比例要偏高。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這一比例在各州中墊底。究其原因,受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其后經濟衰退的影響,美國年輕人的工資上漲幅度不高,購房經濟壓力增加。另外,相比于父輩安居樂業的傳統思維模式,“千禧一代”更愿意在大城市里租房,而不是在郊區買房。 與父輩相比,如今美國的年輕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接受教育的水平明顯提升。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一項報告顯示,2015年,年齡在25歲至29歲的人當中,擁有大學學歷的比例為35.5%,而在1990年這一比例僅為23.2%。尤其是女大學生的受教育比例增幅較大。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1975年25歲至34歲的美國女性中獲得本科學歷的比例為18.4%,而現如今這一比例高達40%。教育投入的增加,帶來的是償還教育貸款的壓力。與早婚的父輩不同,現在美國的大學畢業生平均帶著3萬美元的教育貸款債務踏上工作崗位。另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41%的年輕家庭需要償付教育貸款,而在1989年這一比例僅為17%。 美國年輕人中結婚的比例相比他們的父輩也是大幅降低。根據美國統計局的報告,大部分“千禧一代”認為,完成大學學業和找到一份全職工作是作為成年人“極其重要”的目標,而結婚生子則可以往后放一放。成長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千禧一代”們,習慣于在社交網站中輕松地變換約會對象,而對談婚論嫁則退避三舍。在一項蓋洛普公司做的調查中,56%的未婚女性“千禧一代”表示,其實她們并不排斥婚姻,只是選擇延遲婚姻,原因除了前面所說的背負沉重的教育貸款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婚姻的恐懼和不感興趣。根據美國的現實,有相當一部分“千禧一代”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的。根據皮尤調查的一份數據,“千禧一代”中有38%的父母離婚或者分居。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未婚同居年輕人的數量相比40年前增加了12倍的一個原因。另外有相當人數的年輕人對婚姻的重要性不以為然。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僅有12%的“千禧一代”認為婚姻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極其重要”的因素。(作者:湯先營) |
相關閱讀:
- [ 04-24]法媒:共享汽車吸引中國千禧一代 汽車制造商看到希望
- [ 02-22]美媒:中國的“千禧一代”熱衷兼職而非做傳統工作
- [ 12-05]新加坡媒體:跨國工廠“拉攏”千禧一代員工 促使中企反思
- [ 07-20]研究稱中國千禧一代將成新西蘭最大旅游增長點
- [ 01-19]美媒:美千禧一代收入少債務多 近半不相信美國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