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從“一帶一路”沿線孔子學院中的瑯瑯讀書聲,到“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學子臉上的笑容;從《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的熱播,到《三體》在土耳其的熱銷;從《關于促進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簽署,到《動漫游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實施……5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情況發布會上,中宣部副部長庹震、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文化部副部長丁偉、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兼執行局主任張曉強介紹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建設的最新進展。 智庫交流成為民心相通智力支撐 5月14日下午,“智庫交流”平行主題會議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中宣部副部長庹震介紹,“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得到國內外學界熱烈響應,已成為智庫深入研究的重點課題、對話交流的重要選題,中外智庫圍繞“一帶一路”成立了許多研究平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相繼成立的“一帶一路”研究平臺目前已達到300家。參與“一帶一路”研究的外國知名智庫已有50多家,中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智庫紛紛組織研究小組,開展“一帶一路”專題研究。 三年來,一批智庫研究成果陸續面世。中國智庫出版了400多本“一帶一路”圖書,國外知名智庫發表了100多份專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等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吸引了國內外智庫廣泛參與,架起了促進溝通、增進理解、凝聚共識的橋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兼執行局主任張曉強透露,在“智庫交流”平行主題會議期間,《“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研究報告》《“一帶一路”貿易投資指數報告》《“一帶一路”大數據庫建設和研究報告》等成果將予以發布。 教育交流厚植民心相通根基 教育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介紹,三年多來,我國與各國加快推進語言互通,為民心相通架設橋梁。“僅2016年國家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并接受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承諾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獎學金新生名額。” 文化交流打造民心相通“金鑰匙” 2016年年底,我國已經和“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其中絕大部分國家為了落實這個政府協定,每2~3年要簽訂一個更加務實的執行計劃。 文化部副部長丁偉介紹,目前,文化部正在推動建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圖書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這些聯盟直接讓‘一帶一路’沿線民眾獲益,雖然提出來的時間不長,但各國反響都十分熱烈。”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市場廣闊,文化產業方興未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文化產業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計劃、動漫游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一帶一路”文博產業繁榮計劃的實施,讓文化產業成為推動“一帶一路”民相近、心相通的有力支撐。 2016年,在習近平主席與沙特阿拉伯國王的共同見證下,兩國簽署了《關于促進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4月,中國和希臘共同發起了“文明古國論壇”,包括意大利、印度在內的全球10個原創性文明古國參加論壇……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掘、研究、利用、創新等方面的巨大合作潛力,如一把“金鑰匙”,進一步打開了民心相通的大門。 廣播影視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梁紐帶 中印合拍電影《功夫瑜伽》、中捷合拍動畫片《熊貓和小鼴鼠》、中俄合拍電視劇《晴朗的天空》、中英合拍紀錄片《孔子》……一大批優秀的合拍影視作品的出現,受到廣泛好評,更有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文明互鑒、文化繁榮。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表示,影視作品在促進民心相通、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未來,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影視作品上的合作會越來越多。 在圖書出版方面,多本“爆款”圖書受到沿線各國讀者好評。童剛表示,“絲路書香工程”以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相統一的外向型優秀出版物,有力增強了沿線國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本報記者 劉夢) |
相關閱讀:
- [ 05-12]中資銀行引“金融活水”澆灌“一帶一路”
- [ 05-12]【圖解天下】第189期:“一帶一路”如何對接世界
- [ 05-12]【行走一帶一路】非洲屋脊上的“中國情結”
- [ 05-12]從中國書法看懂“一帶一路”大手筆
- [ 05-12]外交部:美英等國將派代表率團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