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縣:“洋芋蛋”變成“金疙瘩”
2017-06-09 17:53:31??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采訪】 “早上炒洋芋,中午洋芋蛋,晚上洋芋粉”,這是許多青海互助人一天的食譜。洋芋就是馬鈴薯,如果說民以食為天,青海省互助縣人的“天”,一半就是馬鈴薯。 互助縣出產的馬鈴薯品質優、口味好,聲名遠播。但長期以來,銷售瓶頸制約著該產業的發展,怎么把“洋芋蛋”變成“金疙瘩”,是當地農民遇到的最大難題。 圖為青海互助縣下馬村,綠田農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全邦查看大棚里的菜苗長勢。光明日報記者趙斌藝攝/光明圖片 2008年10月,一位互助縣農民趕著馬車來到西寧,滿滿一車馬鈴薯被市民搶購一空。“能不能把馬鈴薯生意做大?”這個想法從他腦中蹦出,讓他興奮和激動。這位農民叫汪全邦,當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日后會成為“全國科技致富帶頭人”。 從地里來,到地里去 1974年出生的汪全邦只有初中文化,出身于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和土地打交道。初中畢業后,他在家種了兩年地,知道其中的辛酸,“莊稼地里的莊稼只能養活人,但要想擺脫貧困,不能只靠種地”。 兩年之后,他走出農田,外出務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沒有過硬的技術,走出去的汪全邦兩年后又回來了。但在打工的兩年間,汪全邦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回來后他和父親一起販賣豬仔,4年后買了當時村里第一臺手扶拖拉機。 2008年,汪全邦的馬鈴薯在西寧熱賣一空后,他找到一種自信,那是做了幾十年農民從未感受過的自信。“第二年,我索性甩開膀子干,在銀行貸款十萬元,收購了2000畝長白大蔥,運到西寧、甘肅和寧夏去賣。”汪全邦說不上當時這股勇氣從何而來。 這次大動作,他被縣農業局“盯”上了。“既然你對銷售這么在行,要不然成立一個合作社?”農業局干部的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汪全邦。 從搞銷售,到建合作社 “汪全邦會搞銷售”,遠近的農戶都認可了這個事實,但成立合作社,對他來說還是個新概念。在想干而不知從何下手的情況下,互助縣工商局推薦汪全邦到內蒙古、山東、北京等地考察,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 “在牛羊活畜市場,我了解到活畜的采購、托養、交易等各個環節;在壽光蔬菜大棚,我參觀學習了蔬菜栽培管理的先進技術,看到現代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15天的考察,為汪全邦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30萬元資金、13畝地、2輛農用車,互助縣綠田農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于2010年7月成立了,主營優質馬鈴薯和綠色有機蔬菜種植營銷。“農戶們加入的積極性很高,從最初的9戶很快發展到100多戶,到2015年年底農民會員達到了208戶,占地面積上千畝。”合作社的快速發展讓汪全邦喜出望外。 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合作社的今天。汪全邦告訴記者,“2012年,政府出資70萬元為合作社配置農機具,建設交易棚,購買種子、化肥和電子秤,現在使用的這幾輛四輪車也是當時政府出資購買的。”2012年,合作社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汪全邦被評為“全國科技致富帶頭人”。 如今的綠田農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資產總計1000多萬元,每年給當地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人次,支付農民工勞務工資和土地流轉費用200多萬元。(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 |
相關閱讀:
- [ 03-03]馬鈴薯食品有害健康? 加工方式科學適量食用沒問題
- [ 01-13]韓媒:中國掀“馬鈴薯革命”意在確保糧食安全
- [ 10-20]官方:推動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 建南菜北運生產基地
- [ 01-28]【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馬鈴薯變身記
- [ 01-07]馬鈴薯將成中國第四大主糧 具有耐餓等三大優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