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西篇】“貧困雞倌”的新夢想
2017-06-09 21:15:10? ?來源:中國江西網 責任編輯:陳虹虹 孫靖 |
分享到:
|
夏日的陽光已十分灼熱。上饒縣鄭坊鎮(zhèn)臺湖水庫邊,雞叫聲起伏于山野水畔,十余棟藍頂白棚的“別墅”散落在青山翠嶺之間。“那些是我們合作社的新雞舍,一個雞舍能容納上千只雞。”指點著那些“別墅”,謝大火滿臉自豪。 謝大火,51歲,十年漫漫養(yǎng)雞路,讓他成為養(yǎng)雞專家,在扶貧攻堅的大戰(zhàn)略中,借助“精準扶貧產業(yè)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的鏈式效應,由他家“雞場”為基礎升級壯大起來的養(yǎng)雞合作社,已經成為村里的扶貧產業(yè)之一。 謝大火出身貧寒命運多舛。2歲那年的冬天,他被爐火烤壞了腳踝,右腿留下終身殘疾;少年時,父母又相繼因病離世。從小沒上過一天學的他,只能靠替人放牛為生。1993年,27歲的謝大火來到浙江玉環(huán)一家鞋廠務工,2007年,41歲的謝大火攜妻回到家鄉(xiāng),用所有的積蓄買來150只雞苗,在臺湖水庫旁蓋了兩個簡易草棚,一個作雞舍,一個自己住。 “這里植被豐茂,空氣好,無污染,養(yǎng)雞應該有前景。”謝大火的“雞倌夢”從這水邊的草棚里開始升騰。 然而,創(chuàng)業(yè)之路并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老謝每天起早貪黑,喂雞食、清雞舍、掃雞糞,還要防病、防疫。6個月后,首批成雞出欄,他按照市場的土雞行情定了個價,卻只陸陸續(xù)續(xù)賣出20多只,連本錢都沒收回。第二年,倔強的謝大火又借錢買進500只雞苗。沒多久,一場突如其來的球蟲病讓他的雞幾近“全軍覆沒”。他沒有放棄。第三年、第四年……謝大火用心摸索,向行家討教,漸漸積累起豐富的養(yǎng)殖經驗。2013年,老謝又買進800只雞苗。經過半年多的精心飼養(yǎng),成活率達98%。這一次,他一改以往按斤數(shù)賣的銷售方式,以50元一只的價格把自家的雞投放市場。實惠的價格,加上良好的品質,短短三四天時間,幾百只雞就被一搶而光。 2016年,上饒縣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拉開大幕,一個“精準扶貧產業(yè)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的產業(yè)扶貧模式,讓他多建幾個雞舍、多養(yǎng)些雞的夢想成真。一天,鎮(zhèn)黨委書記徐勇良、駐村第一書記嚴永翔來到了老謝的雞場:在浙江打拼的劉春武有心回報家鄉(xiāng),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干?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