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10日電 題: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現在國內有一種傾向,似乎只要把中國作家的作品,或者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外語,在國外出版就好,甚至在越多的國家出版就越好。然而,這個翻譯的水準精不精良,這個作家或這部文學作品在海外究竟有多少讀者閱讀,有沒有產生文化上的影響,人們似乎并不關切。” 8日,在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和未來”研討會上,外國文學領域的資深出版人彭倫對當下翻譯出版界的“文化走出去”熱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聲勢浩大,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在海外頻頻獲得重磅獎項,也提升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信。不過,與如潮水般涌來的歐美文學作品、好萊塢大片等相比,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效果依然有限。事實上,不僅在文學領域,戲劇、舞臺表演等藝術領域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如何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會譯者和文藝界人士一致提出,翻譯,是要首先解決的障礙。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認為,時代需要一批最優秀的譯者。這些譯者應該追隨傅雷、梁實秋、錢鐘書、余光中等大家的腳步,既精通外文,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底,能在翻譯過程中傳神地體現出中文的“精純之美、自在自如”。 汪涌豪舉例說,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詩人龐德“創造性”地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和儒家經典,讓中國詩在西方著實風靡了一陣。這就是因為,翻譯者不僅能在兩種語言之間穿行,而且能對兩種文化進行自如轉化。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無數優秀譯者發力,而現實卻難以令人樂觀。“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工資漲了100倍,文學翻譯稿酬只增了5倍。過去,翻譯家憑借翻譯能過上體面生活。如今,很少人能僅憑翻譯過活。”汪涌豪頗為翻譯家們打抱不平。 與會人士呼吁,為繁榮文學翻譯事業,首先要嚴格審核越來越多的翻譯公司的資質、提高從業者的準入門檻;其次,中國高校應設立翻譯專業,培養一流人才;第三,要提高翻譯的稿酬。 另一方面,當下翻譯出版界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認識與做法,也存在不少誤區,亟待改變。必須讓中國的文學作品、文化產品更好地通過版權貿易和市場推廣的方式,真正進入到西方文化之中發生影響。如果只是任由文化走出去的推手按照“國內規則”來運作,文化走出去難免事倍功半。 在外國文學翻譯和出版領域多年深耕的資深出版人彭倫,分享了他親身經歷的“尷尬事”。幾個星期前,他與一位旅居新加坡、專門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美國翻譯家交流。這位美國譯者透露,近來一些中國作家主動邀請他翻譯其文學作品,有的人甚至“懸賞”幾十萬元人民幣讓他來翻譯。 懸賞巨資讓“老美”翻譯,反而讓老美“一頭霧水”,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作品翻譯完了,在哪里出版?譯文的版權屬于誰?你的作品在西方會不會有讀者?外國的市場推廣誰來負責?”對于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作家回答不出,也并不真正關心,“似乎只要找到一個好的翻譯,文化走出去,就已經萬事大吉”。 彭倫建議,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需要翻譯界發力,更需要通過好的渠道進入西方社會,抵達西方讀者或受眾。“中國的文學作品走向世界,翻譯只是第一步,只有找到最具實力、有影響力的出版社代理,才能使其真正接觸到西方讀者,發揮其文化交流的影響,打造出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
相關閱讀:
- [ 06-08]赴日就醫外國人激增 日本城市將推醫療翻譯服務
- [ 06-07]翩翩《三坊七巷賦》請你翻譯仿寫對對聯
- [ 06-06]省外辦多措并舉推進大外宣翻譯服務
- [ 05-26]聯合國確定九月三十日為國際翻譯日
- [ 05-16]評論:《麻煩家族》錯把翻拍當成翻譯 沒抓住精髓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