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覃奶時清老人教同樂苗族鄉中心小學學生學侗族刺繡;下圖:覃奶時清老人制作侗族刺繡作品(2月22日攝,拼版圖片)。廣西賓陽縣鄒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歷史,制作時采用本地特有的紅泥,工藝考究復雜,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圖: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覃奶時清老人教同樂苗族鄉中心小學學生學侗族刺繡;下圖:覃奶時清老人制作侗族刺繡作品(2月22日攝,拼版圖片)。 現年91歲的侗族老人覃奶時清,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人,她自幼學習剪紙、刺繡等手工技藝,曾多次參加民間民族手工藝品大賽并獲獎。在她的影響和引導下,她的兩個兒媳先后成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繡)代表性傳承人。 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背后,有一批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耐得住清貧與寂寞,默默地堅守著千百年的技藝,讓我們的文化遺產之花歷經歲月滄桑依然絢爛多彩。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