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機制管長遠,涉企收費亮清單 廣東制造企業格蘭仕集團向記者展示了企業的財務清單: 2016年主要繳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性收費,支出項目不過10多項。廣東省財政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廣東省在2014年底公布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目前已取消、免征了130多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了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和部分國家定由地方收取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每年免征收費金額達130億元。” 對涉企收費項目實行清單管理,給企業一本明白賬,是本屆政府降費建機制、管長遠的重要措施,也是為企業減負的核心環節。保留的收費事項要列入收費清單,并向社會公開,清單上沒有的,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一分錢也不能收。 收費清單實現全覆蓋。目前,各地區、國務院相關部門都公布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目錄,以及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服務收費和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收費清單,為規范涉企收費奠定了基礎。從已公布的收費清單情況看,全國政府性基金有21項,中央層面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33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平均不到15項。 收費清單邁向法制化。“稅收法定,收費也應當法定。降費要進一步規范化,該取消的要取消,該保留的也要說明為什么保留。”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減輕涉企收費需要加強法制建設。財政部已著手研究起草《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為進一步規范政府收費行為提供法律依據。 在本次“放管服”改革專項督查中,記者發現,隨著清單制度的完善,企業普遍認為涉企收費的透明度增加了。2016年全國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也顯示,90%左右的企業對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表示認可,認為收費依據、收費標準和收費范圍在涉企清單中明晰易懂。 企業“被自愿”交費仍存在,收費清理面臨硬骨頭 降費措施一輪接一輪,收費清單制度不斷完善,為何仍有一些企業抱怨繳費項目過多、負擔仍然太重? 從娃哈哈集團的繳費清單中或許可以看出原因。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對娃哈哈的收費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娃哈哈集團實際繳費項目212項,其中政府性基金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26項,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1項,政府收費項目已不多,并且大部分經營服務性收費都放開了政府定價。但是212項繳費項目中,經營服務性收費、協會商會會費等項目合計183項,占比高達86%。這些項目名義上不屬于政府的收費項目,卻有不少是企業“被自愿”交的費,成為企業“不得不過的門檻”。 督查中,有些企業反映,行政審批不收費了,但行業協會開始收了,政府部門收費少了,但中介服務收費多了;個別收費項目取消只是改頭換面、卷土重來,嚴重影響清理涉企收費的實際效果。 “涉企收費花樣翻新、屢打不絕,甚至清理一批又冒出一批,既有個別地區和部門重視不夠、落實不力的原因,也與體制機制上一些深層次矛盾有關。”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鄭立新指出,經過近年來的清理規范,降費改革進入深水區,更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步凸顯。督查發現,行政類收費項目明顯減少,但依托行政職權向企業征收的中介服務收費有增多趨勢;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收費項目明顯減少,但依托壟斷地位實施不合理收費的現象在一些領域有所抬頭;政府收費給企業帶來的負擔相對減輕,但一些不合理的罰款、檢查、保證金等給企業帶來的負擔仍較重。 “現在收費清理改革面臨的問題都是‘硬骨頭’,要做好打攻堅戰的準備。”國辦督查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很多不合理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協會商會會費,根源是其依靠的行政權力或壟斷地位,要打好降費的攻堅戰,還需政府進一步自我革命,從體制上打破隱性壟斷。 目前,有針對性的清理規范措施已跟進。比如今年初,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整治“紅頂中介”,重點清理規范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包括各類技術審查論證、評估評價、檢驗檢測、鑒證鑒定等,堅決杜絕中介機構利用政府影響違規收費。 6月13日,全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再次就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作出部署,要求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切實減少涉企收費,不折不扣落實今年出臺的使企業減負1萬億元的措施,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8日 02 版) |
相關閱讀:
- [ 06-05]“放管服”改革回頭看:門檻低了 手續少了 創業多了
- [ 06-02]“放管服”專項督查:“掛證”“助考”整治打出重拳
- [ 05-16]銀川將全面施行電子證照 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級版
- [ 05-14]用工匠精神推進“放管服”改革——國務院第四督查組福建行見聞
- [ 05-12]松綁、解絆、騰位:“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 [ 05-11]國辦開展“放管服”改革專項督查綜述:釋放新紅利
- [ 05-08]國辦啟動“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實地督查
- [ 03-20]人社部:推動“放管服”改革 治理“掛證”亂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