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家政企業普遍小、散,現代化管理能力弱,亟須通過與省外知名企業家政服務平臺合作,引入服務和管理標準。圖為南充市婦女聯合會對月嫂進行專業培訓。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資料圖片) 四川日報訊(記者曾小清)近日,記者從四川省商務廳獲悉,四川省正推動建立“1 1”(一批供給基地一個需求市場)家政服務示范區,根據合作省市的市場需求,選擇省內有意愿的市縣作為家政服務人員的穩定供給基地,日前,四川省商務廳正積極與上海和北京商務部門對接,預計年內便有一批“川妹子”“川嫂子”赴崗就業。 此次合作由政府搭臺,行業協會和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共同在全國打造四川家政服務品牌,此舉也將為貧困家庭拓寬就業門路。 在一線城市從事家政服務收入更高。以月嫂為例,北京和上海家庭給出的月薪是1.2萬元—1.8萬元,比成都高4000元—8000元。高薪酬也意味著高要求,除了專業性,不少北京和上海家庭甚至有外語要求。 “我們希望他們盡快將需求梳理出來。”四川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省將推動川內企業與國內知名家政企業簽訂長期家政服務輸出戰略合作協議,讓家政服務人員穩定進入省外市場。同時,供需兩地將對服務人員定制化培訓,即先在川內做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培訓,到了上海和北京后,根據當地生活習慣以及雇主的個性化需求,再進行崗前培訓。 目前四川省商務廳正向市州征求意見,宜賓已明確參與并開始培訓等相關籌備。 延伸 本地家政需求大為何舍近求遠 6月16日清晨,宜賓市長寧縣龍頭鎮龍華村,45歲的范永金接到一個電話:7月去參加家政服務人員培訓班,合格后她就有機會到上海或北京工作。 就在上周,四川省商務廳確定與上海、北京合作建家政服務人員供給基地,宜賓市積極響應,并依托當地龍頭企業進行人員甄選與培訓。范永金聽說了這事,立馬報名,“希望能‘走出去’。” □本報記者 曾小清 為啥舍近求遠?學習現代化管理經驗 “報名很火爆,”宜賓市家政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宜賓阿托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宋麗說,有些出乎意料。 宜賓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大市。但現在傳統的務工出路不斷萎縮、收入下降,農村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已是趨勢,宜賓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家政服務業已漸成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抓住四川省與上海、北京合作建家政服務人員供給基地的契機,宜賓欲通過對標一線城市,打響“酒都阿嫂”家政品牌,力爭在3-5年內,培養上萬名高素質家政服務人員,往省外一線城市輸送。 本地的家政服務市場也很大,成都市一名家政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成都市家政從業人員為30萬人,缺口達30%;宜賓本地從業人員近萬人,供需缺口高達70%。為何要舍近求遠,將人員向外送? “‘走出去’是為了更好‘請進來’。”四川省商務廳負責人表示,目前四川家政企業普遍小、散,現代化管理能力弱,通過與省外知名企業家政服務平臺合作,以便引入服務和管理標準,增強服務供給等。 “我們將按照上海的標準進行人員培訓。”宋麗說,7月起將組織3-4個班,每個班60人,分別對月嫂、育兒嫂、老年護理和其他家庭服務等四類人員進行為期12天的集中培訓,人員培訓合格后,由企業推薦上崗。宜賓還提出要主動接入上海家政服務信息化平臺,“從業人員培訓記錄、從業經歷、技能、誠信等綜合信息均可追溯。” 掙錢和家庭如何兼顧?探索夫妻同城務工模式 按宜賓市的目標,宜賓市家政服務行業協會今年將先試行輸送200-500人出省。但宋麗底氣還不夠。 以前培訓的學員中,盡管外地工資高了不少,但大部分會選擇留在縣里,然后是宜賓市區,再次是成都,選擇省外的少之又少。為什么大家不愿出去? 30歲的闞小紅想到外面闖一闖。但她有兩個孩子,最大4歲。“我出去了,誰來照料家庭?”45歲的余世琴還擔心,培訓合格證上蓋的是宜賓市政府部門公章,“出了宜賓認不認?參加了培訓,上海不接收怎么辦?” 上述擔憂和顧慮,十分普遍。“既然要打造區域家政品牌,光靠一個部門是行不通的。”宜賓市商務局負責人表示,宜賓將整合商務、人社、婦聯、共青團等力量,共同建設行業標準、誠信、培訓等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上海家政龍頭企業按需下單,宜賓合作伙伴接到指令后啟動定制化培訓,培訓合格證將統一蓋上述部門的公章。上崗前,家政人員、上海和宜賓家政企業要簽三方合同,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確保組織工作的順利實施。 宋麗透露,宜賓市正在探索夫妻同城務工的輸送方式。即針對家政人員在上海務工遠離家鄉的情況,宜賓市相關政府部門優先為其丈夫牽線搭橋,幫助其在上海務工。 |
相關閱讀:
- [ 06-19]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兩個責任
- [ 06-18]【治國理政新實踐·廣西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躍上電子信息產業快車
- [ 06-16]【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內蒙古戈壁高速連絲路 京新高速已即將通車
- [ 06-16]【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農房入股,讓農村閑置房產“活”起來
- [ 06-16]【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綠色經濟|萬山朱砂古鎮:一座生態休閑懷舊小鎮的崛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