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湯琪) 26日,被稱作中國高鐵最新版的“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雙向首發,“完全自主”“中國標準”……這些關鍵詞再次讓中國高鐵成為輿論焦點。 那么,“復興號”在性能上已達到怎樣的高度?“試驗速度可達時速400公里及以上”該如何理解?未來它會如何發展?中新網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研究員趙紅衛。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完全自主”如何理解? ——采用自主列車網絡控制系統 中新網記者:您在“復興號”的研制中主要從事哪方面工作? 趙紅衛:我主要進行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的總體設計,完成互聯互通的設計。 中新網記者:“復興號”在網絡控制系統上與以往的動車組有何不同? 趙紅衛:“復興號”采用的是自主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以往“和諧號”是基于一定的軟件開發平臺,來完成網絡系統軟件的設計,但這一次,我們重新打造了自己的研發平臺、實驗平臺和制造平臺。 如同高樓大廈的地基打得越扎實,樓就蓋得越高。“復興號”的地基是我們自己打的,基于這個平臺,研制的是自主化的系統,實現了不同車型間的互聯互通。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復興號”動車組優勢在哪? ——設計更適合中國國情和路情 中新網記者:什么是“不同車型間的互聯互通”? 趙紅衛:比如,前車的指令能夠傳到后面的列車,后面的列車能夠把自己的工作狀態反饋給前面的車,這樣的話,即使不是一個工廠生產的列車,也能實現相同速度等級的重聯運行。 中新網記者:這次從北京和上海首發的兩輛列車就是不同廠商生產的。 趙紅衛:對,北京首發的是四方股份生產的CR400AF,上海首發的是由長客股份制造的CR400BF,雖然生產廠商不一樣,電氣線路設計也稍有差別,但它們能夠實現相互連貫,互為操作,司機室的操作界面也一樣。 中新網記者:“復興號”能否與以往動車組列車實現互聯互通? 趙紅衛:“復興號”能與“和諧號”實現相互救援,但重聯運行比較復雜,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的軟件、包括通訊要一致。“復興號”的互聯互通是指,在中國標準動車組的這個平臺上,相同速度等級的列車能重聯運行,但與“和諧號”還不行。 中新網記者:那可不可以說,未來中國高鐵將有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 趙紅衛:對,因為“復興號”首先是自主化的平臺,此外,我們在既有的一些動車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進,使它的設計更適合中國的國情和路情。 中新網記者:其中的一個改進是不是安全性更高了? 趙紅衛:是的,“復興號”有2500多個監測點,涉及動車組走形圖的狀態、制動系統的狀態、溫度,以及其他一些系統的狀態,監控更全面。如果發生問題,會采取自動的限速,或是制動的措施。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運營速度能否提升? ——目前仍按當前線路圖運行 中新網記者:對于民眾來說,大家非常關注高鐵的速度,怎么理解“復興號”“試驗速度可達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這個速度的概念與以往的動車組有什么區別? 趙紅衛:“和諧號”動車組之前也達到時速486.1公里的試驗速度,但既然是試驗速度,它是在列車上做了很多技術改進的基礎上,才達到的這個速度。 “復興號”實現了時速425公里的隧道和交匯的試驗,它是首次在運營中的動車組達到比較高的速度,試驗時沒有做任何的提升和改進。目前“復興號”雖然運行在時速300公里左右,但設計目標是時速350公里。 中新網記者:現在“復興號”的運營速度能否提到時速350公里呢? 趙紅衛:目前還是按照當前的線路圖運行,但是“復興號”有這個潛力跑更高的速度。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中國標準”如何理解? ——多樣的運營條件 完善的技術體系 中新網記者:怎么理解“中國標準”?中國高鐵“走出去”的“中國標準”是什么? 趙紅衛:因為我們的目標還有“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地域遼闊,運行環境也相當復雜,在風沙、高寒、長期高溫等自然環境下,我們的動車組完成了各種線路的試驗,包括大西線、京廣線、哈大線等,別的國家沒有這樣的運營條件。 此外,通過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制,我們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技術體系,在勘察設計、牽引供電、列車控制、運營管理、風險防控等各方面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經濟性、舒適性、節能降耗、降噪等能力也有所提升。 中新網記者:“復興號”未來將如何發展? 趙紅衛:“復興號”目前在京滬線上運行,這已經是批量制造的列車了,根據情況肯定會加大力量研制和生產。 中國高鐵的運營線路已經達到2.2萬公里,部分線路時速能達到350公里,還有一些客專線路。現在打造的時速350公里的平臺,適合于京廣線、京滬線這樣大的干線,以及京津、滬寧這樣的城際線。 未來,我們還會打造時速250公里的平臺,適合不同的城際之間的交通,還會針對市域鐵路的發展,為既有的線路提速,研制時速160公里的標準動車組,未來將會是一個自主化、標準化、系列化的發展。 |
相關閱讀:
- [ 06-26]“復興號”高鐵“爆紅” 京滬線正式首發
- [ 06-26]“復興號”是中國制造不忘初心的最好見證
- [ 06-26]“復興號”有何過人之處? 記者體驗升級:帥呆
- [ 06-26]“復興號”命名是中國夢的完美詮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